如果我告诉你,在零下二十几度的室外,有人拿着一瓶冻得冰凉的啤酒畅饮,你会信吗?
我原本不信,直到那天晚上我坐在哈尔滨的一家快餐馆里,窗外是鹅毛大雪,屋里挤满了正在喝啤酒聊天的哈尔滨人。
他们看起来一点也不怕冷,有人甚至脱了外套,指着窗外说:“越冷越要来一瓶爽的!”这一幕,让我这个初次造访哈尔滨的香港人吃惊不已,也让我意识到,这座城市远比我想象的更有趣、更特别。
哈尔滨的街道美成这样,像来到欧洲小镇哈尔滨的街道是什么样?
去之前,我脑海里的画面只有冰天雪地和厚厚的雪靴。
可走上中央大街的那一刻,我发现自己完全错了。
那条街宽敞整洁,两旁的建筑都充满了欧洲风情,尤其是那些俄式建筑,让人仿佛走进了一个童话小镇。
在外面走着,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我忽然觉得这里和香港的街头非常不一样。
这里没那么快节奏,每个小店看起来都慢条斯理,但又充满了自己的特色。
有人推着冰糖葫芦的小车,有人抱着暖和的烤地瓜走过,我忍不住感慨,这种悠闲的氛围竟然让刺骨的寒冷都不那么难受了。
后来和当地人聊天才知道,这条中央大街有上百年的历史,曾经还有不少外国商人来这里开店。
也许正因如此,它才有了这种独一无二的“洋气”。
吃锅包肉、啃红肠,哈尔滨的冷天美食有点特别如果说街道的美让我眼前一亮,那哈尔滨的食物就是让我寒冷的身体“解了套”。
刚到哈尔滨,我就被冻得手脚冰凉,路过一家餐馆,香喷喷的锅包肉让我毫不犹豫地进了门。
锅包肉端上桌,那浓郁的香味直接把我吸引住了。
甜酸的酱汁裹在炸得脆脆的肉片上,咬上一口,外脆里嫩,还带着一股说不出的温暖。
东北菜总量大,服务员看着不习惯大份量的我还笑着说:“别客气,咱这儿都这么吃!
说到哈尔滨,红肠是不得不提的。
这种带着熏香味的香肠几乎成了当地人的一种文化象征。
在街边的小店买了一节红肠,配着香辣的蒜蓉酱,咬上一口,那种烟熏味和肉香混在一起直击味蕾,让我彻底记住了哈尔滨的味道。
哈尔滨人的热情,让聊天成了一件轻松的事刚到哈尔滨没多久,我就发现这儿的人特别爱“唠嗑”。
和小吃摊的老板聊上几句,他们会热心地给你推荐好吃的下一个摊位;打车时,司机师傅一听我是香港来的,直接打开了话匣子,告诉我哈尔滨曾经的故事,还让我一定得去看看松花江上的冰雕。
哈尔滨人的热情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上,还有他们的举手投足。
那天在超市结账,后面的阿姨看我拎不动东西,直接帮我把袋子提上了小推车,说:“慢慢来,咱这不赶时间。”这种亲切是北方特有的,像冬天里的一股暖流,让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感到无比温暖。
啤酒能抵寒?
哈尔滨人的酒桌文化让我不解我一直有个疑问,啤酒在寒冷的哈尔滨为什么还这么受欢迎。
一次聚餐,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哈尔滨人喝酒,不全是为了暖身,而是为了氛围和情感。
几个朋友围坐一桌,互相碰一下啤酒瓶,说说笑笑,冰冷的天气被这种热烈的氛围驱散了。
喝啤酒和好客的性格也是挂钩的。
那天我初次见面的哈尔滨朋友开玩笑地问:“咋不喝点?
不喝啤酒还算来哈尔滨吗!”一口哈啤下肚,尽管没被“暖身子”,却和朋友们的距离近了一大截。
离开的时候,我才知道哈尔滨的文化习惯可能没法一下子习惯,但那种人情味却像冰雪中的暖阳,融进了我的记忆里。
走过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尝过地道的东北美食,聊过那些豪爽又热情的哈尔滨人,我终于明白,这座北国冰城的独特魅力并不仅仅是冰雪。
它让人感动的地方,是那份无处不在的人情味。
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手捧一份甜甜的糖葫芦,啤酒瓶碰撞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这或许就是对哈尔滨最真实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