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刚过,你在高铁上也许见过这样一幕。
对面的年轻人把小桌板塞得满满当当,一边拆着长沙的鸭脖、一边端着杭州的奶茶,一个人却吃出了一个城市的味道。
另一个画面正在高铁站上演:奔跑着送餐的跑腿员,手里紧握乘客的订单,有奶茶也有西安凉皮。
这是一场“高铁版自助餐”的狂欢,但它背后,还藏着一门低调却火热的生意。
高铁上的“移动餐厅”,年轻人如何掀起野餐潮?
坐在高铁上,有人选择抓紧时间补觉,有人戴上耳机追剧,但也有人开启了一趟与众不同的“野餐”之旅。
外卖跑腿、地方小吃,甚至是一整套讲究的餐具,全都被搬到了高铁小桌板上。
小红书上的热帖贴出了详细的攻略:行程安排好,提前通过跑腿服务下单奶茶和卤味,再自备一块精致的桌布。
下单时间甚至精确到列车到站前半小时,以确保食物的新鲜度。
于是,原本属于高铁的快捷严肃气质,被这些年轻人用水果拼盘和奶茶重新定义为一个“移动观景餐厅”。
这个趋势起初只是体验升级,但随着高铁跑腿订单的爆发式增长,变成了一种生意经。
高铁“野餐”爆火的另一个原因可能也源于高铁自带的节奏感:列车行驶和窗外风景带来的片刻安宁,仿佛脱离了日常琐碎。
让高铁车厢内的每一寸座椅和空间,仿佛都变成了都市年轻人忙碌生活中的“缓冲地带”。
年入百万的高铁跑腿生意,背后有哪些潜力?
这样的需求,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湖南的牛先生就是这门隐秘生意的玩家之一。
他曾是铁路系统的一员,现在却靠高铁跑腿服务,将每年流水做到百万。
起初,牛先生只是通过第三方平台接单,帮高铁乘客代购买奶茶或地方小吃。
但他很快发现,用传统外卖接口并不能完全满足用户,而闲鱼等二手平台也有沟通成本高、流程不顺畅的问题。
于是,从2023年底开始,他干脆上线了自己的微信小程序,让想下单的乘客直接通过小程序填写需求,完成付款。
牛先生的服务主打差异化:除了更好的订单分配,他还经营地方特产,比如湖南的土鸭蛋面等地方美食,这样的“组合拳”迅速拉高了订单量。
春节期间,他的团队一天最多送了500多杯奶茶和无数食品特产。
这一交易模式,让他和很多同类服务者脱颖而出。
但看似吸金的生意,其实背后并没有高得离谱的利润率。
像一杯定价38元的跑腿奶茶,扣掉购买成本、人工费和平台推广支出,净利润仅有10%-20%。
但牛先生表示,这足够让团队运转下去了,“这门生意的魅力在于它的规模化和趋势,而不是一单的暴利。”
高铁上吃不到的零食和真正的消费痛点尽管高铁跑腿服务刚需渐显,但铁总的官方“互联网+外卖”体系,却似乎并没有完全解决乘客的胃口问题。
例如为什么高铁餐饮的大多是“奶酪、牛肉干、压缩饼干”,却很少能买到火热的网红零食?
原因就在于,高铁站的商铺和高铁车厢内贩卖的产品,都受到严格的准入限制。
商家不仅要承租高铁站内昂贵的铺位,还需要缴纳一笔动辄几十万的“入场费”。
这意味着,一些主打高性价比、精致体验的零食品牌,不太会选择进入这一领域。
因为高昂的成本必然会导致商品价格飙升,而消费者会在心理上难以接受高铁零食的溢价,也让这门生意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相比之下,民间跑腿正好弥补了官方体系无法触及的一些个性化消费需求。
从高铁外卖到高铁跑腿,从长沙南站到全国站点,乘客们的购买欲望无形中推动了另一套配送生态的浮现。
为什么“高铁的金矿”难以挖掘?
但这段高铁上的生意经,也揭示了另一个现实:高铁虽然有庞大的客流量,却不是一座容易挖掘的金矿。
一方面,高铁的公共性决定了其商业化必须控制成本和定价,另一方面,高铁站停留时间短、流动人数快,商家能分到的钱并不多。
以国铁集团发布的京沪高铁年报为例,尽管这一线路号称是中国最赚钱的高铁,但其餐饮服务所带来的收入却不足整体收入的1%。
换句话说,高铁外卖和跑腿的确让乘客的出行体验在改善,但它的商业价值可能更多的是附属性质,而难以单挑经济大梁。
结局可能就是这样:真正掌控高铁利润的是那些流量极大的核心线路和站点,而像牛先生这样的跑腿生意,起初看似不起眼,却因为做到了个性化和规模化服务,正在创造属于自己的蓝海。
而对无数乘客来说,高铁餐饮和服务生态,也许会持续迎来更多改变。
总结高铁,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延伸。
当年轻人在车厢里吃出高级餐厅的感觉,当跑腿小哥在站台间穿梭创造百万流水,高铁故事不仅是快节奏与高效服务的缩影,也是一种关于人类创造力和商业潜力的注脚。
或许我们无法改变高铁盒饭的价格,也很难让所有人理解跑腿生意的意义,但这些普通人的小创意和尝试,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平凡又独特的“高铁生活”。
如果说高速公路改变了城市之间的距离,那高铁上的每一张餐桌,也许正在改变人们理解美好出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