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选才,不愧是万里挑一

讲故事的历史 2024-06-04 23:05:41

科举是古代读书人为之奋斗的方向,一人高中,全村光荣。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才废除这一制度。期间涌现了不可计数的文人墨客,不知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才子被时代潮流淹没,但也有少数人不同寻常,在科举的洪流中力拔头筹,当选状元。可谓状元之才非闲人所能及也,能中状元者必定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具有众人赞颂的绝代才华。

中国的科举考试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考试制度,我们以年代距离我们较近清朝为例,科举考试共有四个阶段,分别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无论什么身份和年龄,一律都要通过童试获得童生之名,才可继续到省里去参加乡试。

依此类推,只有通过上一阶段的考试才能参加下一阶段的考试。到了殿试,考试合格后便被称为“进士”,而第一名则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这便是科举的层层考验,每一场都是淘汰赛,所以必定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全力以赴。

科举考试不像高考一样,可以每年都参加考试。科举考试中的乡试是三年举行一次,一旦你错过了,便要等三年。会试则是在通过乡试的基础上才能参加,时间是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会试合格之后不久就可以参加殿试了。但是一旦会试失败了,则要等上四年才可以再考。正所谓寒窗苦读十余载,只为了能一路高中,莫使人生有悔!

在古代交通极为不便利,不同于今日能一天之内可以往返于南北之间。乡试的地点在省城,若家在山村里,有马车的情况下,可能在半月左右便能赶到,但是若只能步行呢?还有会试的地点在京城礼部官衙,这距离可能有马车也需要数月之久。如果步行,可能会出现赶不上考试时间的情况。为了参加考试的读书人,要在这一路上吃多少苦头才可以到达呀?

还有,如果想考取状元,仅有实力可能还不够,可能还需要一点气运。我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状元由于气运不足被易主了,本来主考官给慈禧上呈的状元卷是来自广东的朱汝珍,而且慈禧对其的文章也甚是赞同,但她看到落款时,顿时肝火上冲。因为想起了太平天国洪秀全,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大清朝的“首逆”都出自广东,在慈禧看来广东人是她的灾星,是无法容忍的,于是将朱汝珍在试卷扔到一旁。而后被后居者刘春霖成为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

状元如此之少也是有原因的,百姓多为寒门子弟,没有好的老师辅导,没有好的书籍,赶考路途又那么艰辛。何以去踏足状元之位呀?能者可谓之为“狠人”也。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