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AI工具爆发的时代,尤其是对于商业艺术创作而言,“造轮子”成了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毕竟只需要对AI说几句话,发一张参考图,它就能生成看上去质量相当高的内容,即便是3D模型也不在话下。前几期我们分享了清华大学团队制作的Aiuni 3D,今天我们又来为大家介绍一款全新的文生3D大模型,顺便跟大家探讨一个问题:现在学Blender,还有意义么?
01
Hyperhuman对Aiuni 3D
文生3D流程体验
现阶段的文生3D大模型工具基本上都需要使用2D图片作为基础,我们此前使用的Aiuni 3D就是典型,而本期我们想与大家分享的另一个文生3D工具Hyperhuman就不一样了,它不仅可以使用图片输入,还可以辅以文本描述来进行加强,所以我们先对比一下这两个AI工具的性能吧。
图1
首先我们使用FLUX生成一张如图1所示的漫画图:一个微笑着的可爱小女孩,然后我们以此为基础,送入到Aiuni 3D官网进行生成,它不需要任何提示词,只需要输入图片就能直接生成包含.glb/.fbx/.obj等各种常用3D格式的文件,经过测试可以得到如图2的效果。
可以看到,即便是不导入Blender,也会发现它的贴图出现了错误,而且面部凹凸比例也有问题,从侧面看脸非常的平,如果想要使用这个模型,就需要在Blender里通过雕刻模式对面型进行调整。
图2
接下来测试Hyperhuman,同样是在官网进行操作,和Aiuni 3D目前完全免费的状态不同,Hyperhuman采用付费订阅机制,不过注册账号会送10点算力,可以免费生成5次模型。
它的生成过程切片较多,在上传2D图片的同时可以输入提示词,接下来会先生成如图3的素模,如果对素模不满意可以重新生成,但重新生成也是需要耗费算力点数的。
图3
图4
确定素模之后,我们可以点击下一步进行材质生成,其实就是在素模基础上添加2D图片的图片材质映射,最后就可以得到如图4的效果了。不过Hyperhuman只有商业订阅用户才能下载高精度模型,PBR材质,也就是图片材质的精度也只有商业订阅用户才能选择4K,相对来说Aiuni 3D就没有什么限制。
02
模型都有明显不足
均需后期手工修复
接下来我们将它们生成的模型进行下载,它们都会提供一个打包文件,Hyperhuman如果选择是PBR材质就会以单独文件的形式进行下载。为了方便比较我们选择了两者都有的.fbx格式,打开Blender选择导入,Hyperhuman文件需要手动将材质添加到着色器里,可以通过开启“Node Wrangler”插件,在新建材质并选中“原理化BSDF”后按Shift+T,然后在弹出的对话框里全选下载好的所有材质,Blender就会走动如图5那样为“原理化BSDF”节点添加对应的材质了。
图5
图6
通过图6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左侧的Hyperhuman模型会主动将原图里偏着头的小女孩进行纠正,而右侧的Aiuni 3D则是主打动作还原,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统计数据了解,Hyperhuman模型只有9771个顶点,而Aiuni 3D的模型有51000多个顶点,精度上有着不小的差距。
当然,如果要微调的话都可以通过表面细分来增加顶点数量,只要拓扑做得好就没有问题,但遗憾的是,两者在这方面都做得比较一般。
Hyperhuman的面部拓扑还不错,但细节丢失太多,我们从图6中看到比如眼睛、衣领的瑕疵其实都是材质重构时的错误,从素模来看这些位置都没有明显的问题,除此之外辫子的细节也大量丢失,追求细节的话就需要用户手动进行调整。
图7
而Aiuni 3D的材质映射也有问题,除此之外发际线区域也出现了模型错误,需要手动调整,而且如图7所示,两者从侧面看都有明显的模型比例错误,所以总体来说它们都无法直接使用,有时候也需要“赌运气”。
04
AI虽快,但不能替代人类工作
如果单纯说效率,AI建模的速度都非常快,哪怕是Hyperhuman这种需要多个步骤的,也基本上都是以分钟为单位就能搞定,Aiuni 3D更是半分钟出头就能生成,出图效率极高,而且市面上除了这两款之外,也还有很多其他的选项,比如Stable Fast 3D等等。但无论工具如何,其操作结果基本上也都殊途同归,和文生文、文生图一样可以很快地给出答案,但对这个答案的满意度可能并不高。
所以在我看来,AI浪潮之下,我们不仅不能放弃Blender的学习,甚至还应该更加重视起来,因为AI可以降低准入门槛,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3D设计,但当他们真正用过这些AI建模工具会就会发现我们刚刚遇到的各种问题,此时如果你有Blender或其他3D设计工具的技能,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甚至是完全重制一个高精度的新模型。
除此之外,对于商业项目而言,模型设计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期间一定会经历数次有着明确指向性的大改和微调,而AI目前来看很难发展出对3D模型的精修功能,与此同时AI对于较复杂的3D场景设计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都需要在3D设计软件里使用非常具体的操作技巧才能解决。所以目前来看,即便是未来的AI,在3D设计工作流里也只是一个应用面有限的辅助工具而已,对于非商业项目而言可以玩一玩,但把它当生产力工具就有点异想天开了,还是让子弹多飞一阵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