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永远没有客观的尺子

沈思颖说汽车 2019-03-30 10:00:50
教养永远没有客观的尺子

不知是第几次遇到这样的情形了,询许久的青少年,忽然拍头问道:如果我直的还不错,为什么爸爸奶妈从不叫我像他们一样,做个医生、律师或大学教授?这样的个案在心理咨询的初期通常是被动而沉默的。父母带着他们来,往往是因为他们在学校出了一些状况,由校方建议找专业咨询。青少年的被动要加以化解,原本就是耗时的。他们整个慢下来的身体,往往意味着关于自我的掌控已经失去最基本的信心害怕再一次失败。这时,大人必须放慢自己的节奏,比青少年还放松地陪伴。

如果大人急了,他的身体又绷紧了,想行动了,对青少年而言又是一次无言的批判:“怎么这么慢?”“还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吗?咨询许久以后,和青少年之间建立互信关系了,他们才敢将内心最深的恐惧或羞耻说出口:为什么父母从不要求我?”这样的父母其实我也认识许多,包括好几位十分熟悉的朋友和同学。在家长自己还是小孩的时代,他们就被要求要考上前三志愿,考上台大,考上医科大学,被要求要找到一个响亮的专业作为职业。这些父母当年是多么痛恨这一切扭曲的要求对自己人格成长的扭曲,甚至亲身参与到教育改革运动中去。

他们被要求太多了,所以他们下定决心做一个不要求的父母。我问诊疗室的青少年,你的父母是怎么说的?得到的回答往往是:父母说只要我喜欢,只要我认真,做什么都可以,工人或小贩都无所谓。为什么他们叫我做工人呢?是不是我天生就比较笨?最后这句话是他们憋了许多年,终于讲出来的。教养是一个很复杂的行为。过度的要求和鞭策,将人们的快乐能力都磨光了;但是完全放任而不要求,又将如何呢?这是没有绝对答案的。只是我们想要做更好的父母,于是对过去僧恨的那些不自觉地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又走到另一端了。

是的小孩的自发性是要被尊重的,他们有对这世界的各种想象。只是,这些想象也需要被肯定和夸赞。大人的期待,和小孩一起分享对未来幻想的期待是最好的。只要做到不过度加诸小孩身上,都是对小孩自我表现的努力做出适当的回应,也就是一种背书,一种清楚的肯定。父母难为,就是因为在肯定和强行要求之间,在适度压力与过度压力之间,永远都没有一个客观的量尺,只能相信自己的感觉了。

0 阅读:0

沈思颖说汽车

简介:总得熬过无人问津的日子,才能拥抱你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