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天还没亮,茨城县一条小巷子里却已经传出灯光和声响。
这里,是一家不起眼的小面店,常年挂着一块写着“本格手打拉面”的木牌。
店铺古朴,甚至有些狭小,但每天有海量顾客驱车几百公里,只为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
让人好奇的是,这家店的主人,是一对年龄相差55岁的夫妻。
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这手艺居然还和中国有渊源。
这位88岁的面店老板名叫太田,一位看似普通的日本老人。
他留着稀疏的银色头发,穿着朴素,每天都忙碌在后厨。
太田的妻子玛利亚,比他年轻整整55岁,现年33岁,来自菲律宾。
很多人听到这对夫妻的年龄差都会问:“这能行吗?
但一走进他们的店铺,看见两个人配合默契的样子,这个问题似乎就不重要了。
玛利亚20岁出头的时候嫁给了当时已70多岁的太田,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夫少妻”。
让人敬佩的是,结婚后,她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陪着丈夫每天辛勤劳作,从拉面索学起手艺到经营店铺,每一天的生活都紧张而充实。
而太田也满心感激地提到:“我把这家店的一切都交给了她,包括手打面的技术。
未来无论怎么样,她一定会把这份传承坚持下去。
这位老面匠的话简单朴素,却透露出浓浓的信任感。
每天凌晨开工,拉面背后的手艺传承与品控两人每天的工作是从清晨四点开始的。
玛利亚先到厨房忙活,清点材料,炒当天要用的笋干,备饺子馅。
而太田紧接着换上工作服,准备手打面条。
整个过程全凭两双手完成,既不依赖机械,也不贪图省时省力。
这是太田坚持多年的一个信条:“手打面必须纯手工才有灵魂,用机器做的面,味道差得远。”
和面的过程最特别。
和面后面的面团不像日常做饭那样简单,它需要具体的力道和技巧,甚至还有人人难以复制的“人工标记”。
玛利亚学会了踩面,看似辛苦的活儿,却成了她手艺的一部分。
五点正式开始擀面,太田拿着一根传统的竹制擀面杖,把面皮一层层压薄,切成不均匀的面条,偶尔会低声叮嘱玛利亚刀工该如何改进。
每一份做好的面条都会用称量出标准的180克,并整齐码好,等候当天的开业。
从中国学到技艺,这位日本老人坚持了70年的辛酸故事其实,太田的拉面技艺有一段更加古老的故事。
70年前,他还是一个年轻人,那时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他在一个中国面点师的影响下,学会了手工制面的方法。
当时大多数人都迷着机器拉面,而太田却被手工拉面的弹性和风味所吸引。
他开始反复练习,直到成为一门独属于自己的技艺。“做手工面要靠心静下来,”太田回忆说,“当时吃的人少,做这行也赚不了多少钱,但是我喜欢,才坚持下来。”70年过去了,这份简单的喜欢成为了一种职业信仰。
对太田来说,手工拉面不单单是生计,还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和敬畏。
一碗手工拉面的价格与时间成本值得吗?
每天11点一到,面店门口就开始排起长长的队伍。
有人笑言:“这么早排队,一碗才800日元(约37元人民币),我图啥?
有些人则回答:“吃过的人就知道,这手工拉面值。”
仔细分析成本就知道,这碗拉面背后藏着两个人无数个早起的清晨,几小时手工劳作的时间,还有对每一个步骤的严格坚持。
800日元,既保证了它作为“每日奢侈品”的地位,又让普通人有机会品尝这份传统的味道。
不仅如此,太田家的菜单因为口味纯正而保持了极大的吸引力。
除了拉面,他们的煎饺也让人念念不忘。
一碗拉面加上一盘刚煎好的饺子,是许多食客最爱的搭配。
而其中的汤底配方,用太田的话说,“这就是老店铺的秘密”。
结尾这家不起眼的小面馆,因两位主人,一个年轻得想退一步都觉得亏得慌,一个老得重心都在未来,却打造成了一个凝聚传统技艺的温馨故事。
在这个岁月里,他们把关于手工的坚持、关于家庭的付出都融进了一碗碗平凡却温暖的拉面中。
虽然太田的年纪摆在那,能够继续执业的时间可能有限,但他开玩笑说,只要还能动,他就会坚持工作。
他希望这家店能给人带来更多的快乐,也希望手打面不会随着时代丢失。
吃上一碗这样的面,有人可能感慨时间的流逝,有人会想着匠人的执着,还有人一边陪家人埋头吃着美食,一边想着自己如何在生活中,找到一件值得坚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