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练过实战,前两天邂逅老友,兴致上来玩了几个来回攻防,脚趾受伤,估摸指甲又要换个新的了。玩得很是畅快,看到大家练功都没有懈怠是最开心的事情了。
武者是寂寞的,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坚持下去,因为武术最重要是基本功,而基本功却是最枯燥的,只有真的热爱武术的才能坚持每天练习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的本钱。
老爷子松土
名正言顺偷懒在家,师弟发来一张图片(上图)。
疑:“种树?”
回:“看架势,什么种树?弓步踏铁锹,发力踩进去。”
仔细看看老爷子的身形,各方向都很饱满,身形确是非常好。前后的劲,上下的撑都有了,双手一正一反将铁锹扶在发劲线路上,劲在整体的掌控之中可发可收。
老爷子有没有学过武术,咱们不得而知,但此势已具备功夫的架势,即是通道已在,只待劲的流转。倘能做到势势如此,练拳就看到门道了。
杨澄浦拳照
在不失去平衡的状态下身形歪一点会有什么问题?
不少朋友认为左右晃动,能影响对方判断更加有利于实战。只要认真看过拳击运动员训练的就知道,人家职业选手可不是局部乱晃,是整体的移动带动的,步法、身法配合。内家拳中正并非是教条主义的横平竖直的正,所以老师们一般谈到“正”都会在前面加个“中”。河南方言:“中不中?”“中!”确是大智慧。这个“中”虽然现在主要代表同意,赞同。但是其含义在传统文化中却是非常丰富的。对于内家拳来说“中”是检测“正”的标准。
学习内家拳要认识的歪与正与日常生活中的略有不同。上面提到的不影响身体平衡的歪对内家拳有何影响呢?《太极轻重浮沉解》曾有专论提到练拳中容易犯的病:双重、双浮、偏轻偏重、半浮偏浮等等。这些毛病都是由歪引起,而正是解决它们的唯一办法。
学习内家拳应以身正入手:正才能通,通才能松。身形上下前后左右对称是内家拳正的标准,而非身板垂直于地面,两手伸开平行于地面。
这里就要引入正的检测标准:中。正的态势是饱满,势从“中”来。通俗的讲,伸出手臂,整个手臂的上下左右都有劲。普通人挥拳只有打击面有劲贯穿,另一侧是虚的,这就是偏重。做到内外上下都有劲贯穿,不管拳出向何方,都是正的。这是拿局部来说明问题,首要的还是整体的正,局部的正要服务于整体。
运动中如何守正是让大家训练出发现“歪”的意识,在“歪”之前就调整,比“歪”之后调整要容易的多,久之身体就习惯自行调整,无需太多意识关注,此时就可以开始学习“守正”了。虽说正要先练整体,但是整体正挺难,不是上来就能体会到,所以初始阶段从局部体会一下感觉,建立体认是个好方法。
弓步出拳:请比较一下演员身形
守正的训练可从上肢与下肢入手。
上肢训练方法:马步(弓步)出拳,马步姿势站立,两手交替出拳,初始快速,将手打松,然后慢慢讲速度放慢下来,认真感知每一拳的力量,哪些拳打出去自己是稳的,哪些打出去会牵扯身体晃动。继而逐步加强让身体越来越稳的出拳方式,放弃会将身体带偏的出拳方式。
下肢训练方法:站立两脚分开约两肩宽,双手背身后,先快速深蹲,将腿练活,然后逐步放慢速度当腿略微疲劳无力之时,将蹲下起立的时间延长为5~10秒,在蹲下与起立过程中感知哪些发力方式重心更加稳固,哪些方式会使自己重心难于控制。继而让稳固的方式越来越稳,放弃或者改善让自己身体不稳的用力方式。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