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峰会上,中欧高层举行会面,欧方要求中国改变政策,或将采取更多关税措施。中欧新一轮会谈聊得怎么样?欧盟对中国提出了什么新要求?未来可能对中国哪些产业采取限制措施?
10月11日当天,正在参加东盟峰会的中方高层与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举行了会谈。会谈中,中方依然对欧盟传达了积极的态度,强调中方将欧洲视为外交的重要方向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合作伙伴,希望欧盟机构正确看待中国发展,制定客观、理性的对华政策。
而米歇尔虽然也表示高度重视同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希望通过对话协商解决有关问题,促进欧中经贸关系发展。
但是在会谈结束之后,米歇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对中欧磋商表示悲观。米歇尔声称:“我觉得这扇大门尚未关闭,希望在未来几天或几周能达成协议,但这是非常困难的局面,非常具有挑战性。”
随后,米歇尔又喊话中国,称希望中国能改变自己的政策,理解欧盟为“平衡经济关系”采取的措施,因为欧盟不会再对大规模的政府补贴保持“天真”。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中欧在关税问题上的分歧依然非常严重,欧盟执意要推行“贸易保护政策”,这必然会导致中国企业的利益受损,而且一旦中方在电动汽车出口的问题上让步,未来欧盟很有可能得寸进尺。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欧盟在《欧洲绿色协议》框架下,正在努力将绿色技术融入产业,但是在相关产业,欧盟却面临来自中国的竞争,而中国在技术、产能上全面处于领先地位,欧盟如果不采取限制措施,本土企业是完全无法与中国竞争的,这直接导致中欧贸易关系将会愈发紧张。
包括法新社等媒体在报道中也提到,欧盟目前正在调查中国对太阳能板和风力涡轮机的补贴问题,这意味着未来欧盟很有可能对更多的中国新兴产业加征关税。
但换个角度看,欧盟同样因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受益良多,以太阳能板为例,正是因为欧盟大量从中国进口的廉价太阳能板,才使得欧盟国家的太阳能装机达到创纪录水平,2023年的同比涨幅高达40%。
因此在欧盟限制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的同时,欧盟内部不少高级官员都在担忧,认为限制进口只会“损人不利己”,不仅会导致相关产品价格上涨,还会导致大量使用进口部件组装新能源产品的公司面临破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