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会被热搜“绑架”

新京报传媒研究 2025-04-11 19:10:19

“××辟谣与××恋情”“某顶流明星在澳门输了10亿”“36名男子被女友‘刘佳’诱导买房”……从娱乐八卦到社会事件,从国际新闻到民生话题,每天打开网络社交平台,热搜榜似乎总能用各种各样的“热门”话题吸引公众的关注。

当你还沉浸在“卖惨”情绪的反转热搜之中时,某明星的绯闻八卦、某离奇的突发事件又来了,你的注意力瞬间又被手机和新的信息流吸引了过去。

在渐趋短平快的社交媒体时代,我们为何总是被热搜“绑架”?

“错过热搜=被社交圈抛弃”,在网络空间“圈内同质化、圈际异质化”的圈层化特点趋势使然下,每天在社交平台浏览各种热搜榜成为很多人的网络社交习惯。

何谓热搜?顾名思义,“热搜”作为一种网络用语,是热门搜索的简称,指的是某个时间段内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平台上最热门、最受关注的话题或关键词。

某种意义上讲,热搜不仅是信息资源的聚合,更是一种“社交货币”,反映了经济、社会、文化、时事等领域的热点话题和关注趋势,是人们了解即时热点事件的重要方式。由此来看,热搜具有鲜明的公共属性,体现着社会关注程度,与公共利益休戚相关,是社会公共议题的舆论场,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也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社会情绪的“晴雨表”。

社交媒体时代,热搜作为一种公共热点信息呈现方式,对公众获取社会信息、拓展线上交往空间、参与公共议题讨论,以及政府开展社会治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应当看到,热搜榜在各种现实因素交织叠加下也在不断发展演进,在此过程中,其所承载的信息传播、社会意义、舆论属性等功能价值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信息内容失真、网络水军泛滥、商业利益驱动、信息茧房桎梏、娱乐至上等局限性、弊端性问题也在逐渐显现。

从热搜背后的社会心态和传播逻辑来看,话题度、相关性、争议性、娱乐性、负效应等天然具有流量优势,尤其是在商业利益驱动下,平台通过算法将用户行为数据转化为“注意力货币”,营造了“热议”假象,导致议题结构失衡、排序错乱,以及注意力配置失焦失向失准等问题。

从平台设定的算法机制来看,热搜反映了信息搜索、传播、互动的强度,但其不能保证信源的真实性,也无法客观体现信息的重要性。比如,在“信息茧房”“即时反馈”“算法机制”作用下,用户的每一次点击、浏览、评论、转发,不仅会落入平台精心设置的偏好议题窠臼中,而且也在有意无意中成为了热搜的“添柴加火者”。像此前网络平台的“00后摆摊月入十万”“秦朗巴黎丢作业”“8个瑞士卷怎么分”等“伪热搜”,不仅备受公众诟病,也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长此以往,“伪热搜”会淹没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扰乱舆论生态环境,侵蚀社会公共议题的讨论基底,误导公众的思维认知、价值判断和行为习惯,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公共政策议程,容易造成群体对立、信任危机,撕裂社会共识。

热搜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次序与关注侧重,也塑造着人们的心理状态、情感情绪、行为价值。当“热搜”成为生活常态,我们该如何理性地看待热搜?

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个充斥着信息噪音的时代,独立思考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面对每天不断更新的热搜榜和各种网络热点,我们很容易被各种情绪裹挟,陷入盲目跟风的陷阱。面对热点事件,不要急于下定论,给自己留出冷静观察的时间。不仅要看主流媒体的报道,也要关注不同立场的声音,形成自己的判断时,要基于事实和逻辑,而非情绪和偏见。

跳出热搜陷阱,回归真实价值。热搜上的话题大多是即时性强但生命周期短的“情绪消费品”,而真正重要的信息往往需要更长时间的沉淀。我们可以减少对碎片化、情绪化内容的依赖,关注深度文章、书籍、纪录片等更具信息密度的内容。同时,建立自己的“高质量信息源清单”,而非完全依赖算法推荐。

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如果我们任由热搜和算法决定自己看什么,就等于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了流量逻辑。相反,主动筛选信息,关注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才能让时间更有意义,让认知更独立。

多方合力让“热搜榜”更真实。让热搜回归公共舆论信息本质、广泛社会民意价值,需要凝聚平台、监管、媒体、网民等各方共识合力。相关社交平台应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强化价值导向纠偏,完善对热搜榜的审核和监管机制,不断优化算法规则、提升算法透明度。有关部门可以进一步健全完善网络空间法治体系,细化制度标准,优化协同机制,常态长效深化监管治理。

主流媒体要坚持守正创新,善于设置议题,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抢占“第一落点”,优化集成传播推广,增强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热搜不是算法、资本交织奔腾的“跑马场”,也不是扑朔迷离、真假难辨的“罗生门”,而应是公共舆论空间同频共振的“交响乐”。正如有网友所言,“当法律斩断黑产链条、平台让渡算法权力、公众重拾批判思维时,我们或许能迎来一个更清朗的舆论场。”

来源 | “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

值班编辑 | 王可

主编推荐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