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写作基础(二八):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

闲读与苦读 2023-08-23 14:45:58

人物形象要真实可信,除了使人物体现出一定的典型意义以外,还必须让人物性格符合自身的发展逻辑,这是构思人物形象所必须注意的。

一旦人物形象在作者头脑中活动起来,就有他特定的性格,有他自已独特的言行和处事方式,他要按照自己的性格来顽强地表现自己,他不是没有灵魂没有血肉的泥人,可以由作者随意扭捏。

作者的构思,就得“设身处地”,设想人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一定的生活矛盾中,会说什么,不会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不能勉强他干不可能干的事,说不可能说的话。

就是说,作者虽然是人物的塑造者,但决不是带着主观随意性,要人物俯首听命;人物的性格发展不是人为的、被动的,而是必然的、可信的。如果任意扭捏,塑造的人物很可能只是某种抽象理念的化身,或者失之虚假,反映不出生活的本来面貌,也违背了文学的真实性原则。

试想,《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大兵直压西城,见城门大开,孔明坐于城楼焚香操琴,如果他马上下令杀进城内或立即下令退兵,那还像一生多疑,老谋深算又久经征战的司马懿吗?在那种情势下,他迟疑不进,先观望一番,想到孔明一生谨慎,必不弄险,然后才下令退兵,这才是司马懿的性格。

福楼拜创作《包法利夫人》,坐在地板上痛哭,朋友惊问他为什么,他说“包法利夫人死了!”朋友说:“你不愿意她死,就把她写活好了。”他说:“写到这里,包法利夫人非死不可,没法写活呀!”

茅盾《林家铺子》中的寿生,在林老板破产之际,劝林老板出走,这时他绝不能表现出什么工人阶级的远见。茅盾说:“寿生对于当时的反动统治集团已经没有任何幻想,故劝林以出走表示其薄弱的‘反抗’。至于出走以后怎么办,寿生那时并无‘远见’——也就是说,他并无长远的计划。在当时,一个小镇店员,他的认识水平只不过如此,这是由于客观环境及其本人生活的限制”。这些都说明,人物性格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作者不可强而为之。

作品要让形象说话,首先是让人物在一定条件的制约下作必然的表现,而不是由作者代替人物立言行事。《红楼梦》中人物众多,言行各别。焦大不会去爱林妹妹,宝钗不同于黛玉,袭人不同于晴雯;即如“十二钗”所作之诗,虽由曹雪芹所写,但也是人心不同,各如其诗,各人的诗符合各人的境遇、修养、性格,而不是由作者越俎代庖。

如果不顾人物自身的性格意志,强牵着人物的鼻子令其就范,钻入某些僵死的模式,人物虚构就变成虚假杜撰。有些作品仍然有对人物生造硬捏的现象,歪曲了人物形象,违背了性格逻辑,这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