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降压药被爆含致癌成分?长期服用还会伤肝肾?服用牢记这3点

昌宇随心养护 2025-04-03 07:38:3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资料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发布的2023年高血压诊疗指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国家卫健委公报,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报告,《中国药理学报》

某些常见的降压药被曝出来含有“致癌物”,还有人说吃久了伤肝又伤肾。这一炸雷,直接把不少高血压患者吓得不轻。有人当场停药,有人开始疯狂找偏方,还有人干脆躺平:不治了,随它去。

但,事情真有那么吓人吗?今天咱们就把这件事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这不只是科普,这是一场“避坑指南”,更是一场“自救手册”。

热点里的“降压药风暴”到底怎么回事?

先说说这场风波的起因。2023年,有媒体披露某些“沙坦类”降压药,如缬沙坦、厄贝沙坦、氯沙坦等,在原料制造过程中检测出微量亚硝胺类杂质。而亚硝胺,这个词你可能不熟,但你肯定听过它的“标签”:潜在致癌物。

这一下子,很多人炸锅了:

“我爸吃这药十年了,现在怎么办?”“这药还能吃吗?”“是不是西药都不安全?中药是不是更保险?”

别急,咱们先回顾一下官方怎么说。

国家药监局当年就发布公告:部分批次确实检出了杂质,但含量极低,远低于国际标准,同时也作了召回处理。绝大多数市面上的降压药是安全的,问题只出在个别批次的原料药上。

而世界卫生组织、欧美药监机构也都表示:即使长期服用这些药物,其潜在的致癌风险仍然远远低于高血压本身带来的死亡风险。

一句话:别因为“可能致癌”就把命送给“确定致命”的高血压。

降压药真的会“吃坏肝肾”吗?别被吓住了

很多人听到“长期服药伤肝伤肾”就开始慌了,甚至有人直接停药,结果一个脑出血倒下去,再也没站起来。咱们说句实在话:“伤肝伤肾”不是药物的“专利”,是剂量、个体差异和监测不到位的问题。

举个例子,有人吃辣椒不拉肚子,有人一吃就上厕所。这说明食物能不能“伤身”,不是它本身的问题,而是你身体对它的“态度”。

降压药分很多类,每种对肝肾的影响都不一样:

沙坦类(如缬沙坦、厄贝沙坦):主要通过肝代谢,对肾功能影响小。适合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普利类(如卡托普利、贝那普利):肾功能不全者用药需谨慎,容易引起高钾血症。

利尿剂类:影响电解质平衡,长期使用需监测肾功能和血钾。

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副作用相对较轻,对肝肾影响不大。

重点在于:正规用药 + 定期复查 + 医生指导 = 安全可控。

你天天担心药伤肝伤肾,却不担心高血压把脑袋炸了?这逻辑就像怕水淹脚不洗澡,怕煤气爆炸不做饭。

药不能乱停,这3点一定得记住!

咱们说到底,高血压不是感冒,今天好了明天就不管了。它是个“打持久战”的病,药也得“常驻部队”。但服药也是门学问,得记住三件事:

1. 药不是一次决定一辈子,得“动态调整”

很多人以为医生一开药,这辈子就固定吃了。其实不然。

高血压治疗讲究个体化、阶段化。有的人初期吃一种药,等血压稳定了,医生可能会减量、换药,甚至停一部分。关键是你得“跟踪复查”,不能自说自话。

就像开车上高速,导航会根据路况调整路线,但你得听导航,不是你瞎拐弯。

数据支撑:2022年《中华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高血压患者每3个月复测一次血压,每半年查一次肝肾功能。

2. 不是所有副作用都得停药,别自己吓自己

服药后有些人会出现轻微水肿、咳嗽、头晕,这是正常的初期适应反应,不是“毒性反应”。

特别是普利类药物引起的干咳,很多人受不了就停药。其实可以换成沙坦类继续治疗,不用吓自己吓家人。

3. 别听偏方、别信“没副作用”的骗人药

你听说过“吃蒲公英降压”“喝生姜水降压”……但这些都没有明确、系统验证的循证医学证据。

更别说某宝某微上面卖的“祖传秘方”,宣传得跟灵丹妙药似的。真有用,医院早用上了,轮不到你朋友圈看到。

药物杂质≠致癌,别让“信息碎片”毁了健康

咱们得明白一件事:致癌物≠一定致癌,它是“可能增加风险”的意思。而风险要乘上“剂量×时间×个体差异”才有意义。

你天天晒太阳,紫外线也是致癌物;你喝水的瓶子里可能有微量塑化剂;连你家炒菜用的锅,如果涂层破了都可能释放有害物。那你能因为这些就不晒太阳、不喝水、不做饭吗?关键在于剂量和监管。

国家药监局为什么召回那批药?是因为它们“超标”,而不是“本身有害”。这就像你家米里有虫子,你不扔米,是挑出虫子。药也是一样——我们要监督、要改进,但不能草木皆兵。

从“吃药焦虑”到“健康自觉”:我们该怎么做?

降压药事件背后,反映的是大众对“药物安全”的焦虑,对“长期病管理”知识的匮乏。

这不是某个人的问题,是全民健康素养的短板。我们从小就学数学语文,却没人教我们怎么读懂药盒上的成分,怎么区分副作用和正常反应,怎么跟医生有效沟通。

是时候补上这堂“生命课”了。

你要知道:

药物治疗是科学,不是巫术。

副作用是可控的,不是命运的安排。

慢性病管理是主动参与,不是被动服从。

你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别把命交给谣言。

那我们到底该咋吃药?有没有个靠谱的“用药三部曲”?

当然有,咱不讲虚的,就教你一招:“问、记、查”三步法,保你用药不踩雷。

问医生:吃这个药多长时间复查?有啥注意事项?我这年龄/肝肾能吃吗?

记反应:吃药后有没有头晕、水肿、咳嗽?用小本子记下来,复查时拿给医生看。

查信息:别盲信转发,看国家药监局官网、医院公众号、权威新闻客户端。

这三招,说白了就是:不做“被动患者”,做“主动主人”。

说到底,我们需要的不只是药,更是一种健康的底气

你有没有发现,真正健康的人,不是“滴药不沾”的人,而是那些敢于面对风险、懂得选择、持续学习的人。他们知道:不是药物毁了健康,而是无知和恐惧。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判断力比药还重要。

那你怎么看待“含致癌物”的降压药事件?你或者你身边人有没有被这种说法吓到过?来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我想听听你真实的声音。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54 阅读:23303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13

用户10xxx13

6
2025-04-05 01:38

\

昌宇随心养护

昌宇随心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