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应天保卫战之龙江战役古战场寻访

诗意评旅游 2025-02-15 05:50:36

刘以海老师组织的“十朝史迹寻访之旅”,这次带领我们寻访朱元璋应天保卫战之龙江战役古战场,我们一行来到了南京狮子山。

晋永嘉元年(公元307),琅琊王司马睿渡江后,改北山为卢龙山(明代改称“狮子山”),改北江为“龙江”。宋初,改龙江为龙湾,是长江绕卢龙山由西南折向东形成的天然港湾,今金川河入江口一带。元末时龙江,是指秦淮河入江的一段重要水道,为南北要津,通漕运,在仪凤门外设有龙江关。

卢龙胜境

自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以来,陈友谅以“挟天子以令不臣”的架势,实际把控着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徐寿辉的天完政权,势力扩展到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全省和安徽、浙江、福建的小部分地区。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攻克太平(今安徽当涂),在杀害徐寿辉后随即称帝,国号汉。准备一鼓作气直扑应天(今南京),一举消灭朱元璋。陈友谅派人到张士诚处知会,邀约张士诚在东线配合攻打应天。

朱元璋商量对策,有人建议收复太平迎战,有人劝弃城逃跑、保存实力,还有的人建议投降。

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元统元年(1333年)进士,后辞官还里。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在朱元璋的几次相请下投奔应天充当谋士。刘基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陈友谅、张士诚的建策,对陈友谅来犯,提出诱敌入伏、一举重创之的建策,均被采纳。

朱元璋与刘伯温出计策,命康茂才诈降作陈友谅的内应,引陈友谅的汉军主力进攻江东桥。同时以八万军迎战,在应天城外的龙江-龙湾地区设伏。《明史》及《南京通史》明确记载:命常遇春、冯胜、华高等率帐前五翼军3万人,伏石灰山(今幕府山)侧,徐达等陈兵南门(今中华门)外聚宝山,杨璟驻兵大城港(战后改称“大胜港”,明初设大胜关),张德胜、朱虎率舟师出龙江关外。朱元璋、刘基等人则登上卢龙山(今狮子山),以令旗指挥。

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陈友谅亲率四十万大军(其中战船五百多艘),挥师东进,分兵三路攻打应天府(今南京)。陈友谅率水军进攻江东桥受阻,退至龙湾,遭遇伏击。由于龙湾地势狭窄,陈友谅大军无法展开,偏巧此时潮水消退,大船被迫搁浅,一时动弹不得。结果一战下来,被杀和淹死者达两万,被俘七千余人。朱元璋以弱胜强,一举击溃陈友谅,战后趁胜追击,又收复了安庆等地。此战后,两军攻防易守。

阅江楼,位于狮子山山顶。

登上阅江楼,向南京长江大桥方向远眺,远处桥头堡三面红旗隐约可见,近处是金川河入江口,这就是当年龙江战役之龙湾古战场。

更远处临江的山头,则是常遇春等人伏兵的石灰山(今幕府山)。

凭吊龙江战役古战场遗址,感慨万千。这一战历史意义非同凡响,也许是存亡之战,胜了,朱元璋走向称帝之路;若败了,则中国少了一部明清史。当然,历史没有如果。

0 阅读:2
诗意评旅游

诗意评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