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才曾是人民解放军的重要指挥官与政治人物,其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贡献不容忽视。然而1958年,当他提出辞职时,许多人都难以理解这一决定。聂荣臻元帅亲自前来劝说,但朱良才却始终坚持离职。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左起:朱良才、谭政、毛主席和陈毅
1900年朱良才出生于湖南省汝城县,在父母的熏陶下,他毕业后选择了从事教育工作,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他的早年生活平静而安稳,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优越的家庭条件,在这安逸的生活中,他并未沉溺于现状,而是一直在寻找着人生的更高追求。他专注于教育工作,对社会的变迁和政治的动荡起初并不十分关心,对革命的理念也知之甚少。
在教书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大量的进步书籍,这些书籍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也让他开始思考如何救国救民。革命思想的萌芽在他心中悄然生长,逐渐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西路军纪念像
1925年朱良才加入了湖南农民运动的队伍,以满腔热情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由于他的出色表现,他很快就被选为农民协会的组织委员,并在1926年加入了国民党,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次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遭到了残酷的迫害。作为农会的骨干成员,朱良才也未能幸免,被国民党逮捕入狱。在狱中,他遭受了严刑拷打,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出卖革命和同志。他的坚定信念和英勇表现赢得了党组织的认可,同年10月,他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并加入了共产党,开始了新的革命征程。
1928年朱良才通过县委介绍,加入了湖南的暴动,开始了他的革命征程。就在这时,他与朱德、陈毅等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并投入到井冈山的革命事业中。在井冈山朱良才以极高的军事素养和出色的领导才能被任命为烟阁区委书记,并组建了一支由1000多名农民组成的赤卫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带领这支队伍迅速进行军事训练,提升他们的作战能力。
西路军
8月国民党湘军和赣军联合派出五个团进行“会剿”,准备彻底摧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面对敌我力量悬殊的局面,朱良才依然毫不退缩,带领红军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黄洋界保卫战。黄洋界地势险要,敌军强大,红军面临的压力巨大。
战斗爆发后,朱良才和连长王良带领队伍固守阵地,凭借险峻的地形多次击退敌军的进攻。尽管敌人攻击猛烈,但朱良才带领的红军毫不示弱,坚守阵地,最终击退了敌人。战斗结束后,敌军军心动摇,不得不撤退回县城,此后朱良才继续跟随红四军,参与了多次战斗,凭借他对毛主席提出的建军原则和战术方针的坚定执行,以及他勇敢的作战表现,他多次带领部队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西江月·井冈山
1933年8月,朱良才在第二次苏维埃大会上因卓越表现荣获了二等红星奖章,据某位开国中将在回忆录中透露,那时的红星奖章犹如一块“免死金牌”,象征着至高无上的荣誉。就连上将黄永胜也曾荣获过一枚三等红星奖章,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建国后当军博希望黄永胜捐出这枚奖章时,他虽捐出但又因担心遗失而派人取回,足见红星奖章在将领们心中的分量。
在红军长征的艰难岁月里,朱良才被调任至红5军团红34师担任政委,与师长陈树湘并肩指挥部队,肩负起后卫阻击的重任,为中央和红军主力渡过湘江提供了坚实的掩护。
黄洋界保卫战的迫击炮
湘江战役的惨烈程度空前,红34师就像一颗坚不可摧的钉子,牢牢地钉在阻击阵地上,朱良才也始终坚守在前线,未曾退缩。直到11月30日,因连日劳累与旧伤复发,他腹部的伤口崩裂,鲜血不断涌出,然而他仍坚决不肯离开战场。
陈树湘师长见状,急忙将情况上报至军团长董振堂、政委李卓然和参谋长刘伯承。军团首长闻讯后,立即下令将朱良才紧急抬过湘江,送往军委总医院接受治疗。令人痛心的是,就在朱良才离开战场的第二天,红34师便陷入了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
这支英勇的部队奋战到了最后一刻,最终全军覆没,成为了红军历史上唯一一支整建制牺牲的师级单位。师长陈树湘在负伤后被敌人发现,他毅然决然地拽断了自己的肠子,以生命诠释了忠诚与牺牲的真谛。
星火燎原
后来,宋任穷同志在回忆这段历史时,不禁感慨道:“倘若朱良才当时没有离开,红34师的命运或许会有所不同。”朱良才在军委总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后,便急切地希望重返部队。当时医院的任务繁重,急需人手。于是时任军委总卫生部部长的贺诚便找到了朱德总司令,希望他能同意将朱良才留在医院加强工作。就这样,朱良才成为了总卫生部的政委。
1938年的秋季,朱良才接到命令,前往战火纷飞的华北抗日前线,具体是晋察冀军区,担任三分区的政委并兼任政治部主任。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他与分区司令员陈漫远紧密合作,发动全分区的军民团结一心,历经了长达48天的激烈战斗,最终成功地击退了日军对五台山的猛烈围攻,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士气。
朱德曾经用过的扁担
在1940年7月,朱良才临危受命代理起了政治部主任的职务。直到1944年春,他正式担任了这一要职。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的悉心指导下,朱良才全身心地投入到军区和部队的政治工作中,力求提升部队的战斗力与凝聚力。
这一时期晋察冀军区部队屡建战功,先后在雁宿崖歼灭战、黄土岭围攻战中取得辉煌胜利,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战斗中击毙了日军中将阿部规秀,这位被誉为“名将之花”的将领的阵亡,无疑是对日军士气的一次沉重打击。在抗击外敌的同时,朱良才还领导部队成功地进行了反“摩擦”斗争,揭露并粉碎了蒋介石反动派的阴谋,保卫了抗日根据地的安全。
毛主席的故事:一根灯芯
百团大战中的磨河滩战斗,是朱良才回忆中最为惨烈的一场。在那场连续激战七夜的战斗中,我军一个连队英勇对抗日军500人的机械化部队。尽管伤亡过半,但战士们没有一个选择退缩或逃跑。
甚至在河水隔断、失去联络的情况下,党员们自发组织起来,继续以麻雀战的方式与敌周旋,最终全部归队,还做到了不丢下一名伤员、不丢失一件武器。朱良才深情地回忆道:“这样的英勇牺牲精神,如果没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信仰作为支撑,是难以想象的。”
1942年,晋察冀根据地遭遇日军的“三光政策”和连年旱灾,百姓困苦,土地荒芜。面对生死存亡的时刻,朱良才立即行动,以军区党委名义组织部队帮助百姓春耕、抢收。他不仅发动指战员捐款,还带领部队进行生产自救。然而,部队自身也食不果腹,许多战士依靠树叶充饥。朱良才亲自起草“树叶训令”,严令部队不得采摘树叶,必须留给百姓。
工作中朱良才
这一命令引发了巨大的反响,百姓背着树叶涌向军区政治部,坚决要求撤回命令。面对这一场景,朱良才深感震撼,明白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已超越一切。
1955年,朱良才在授勋仪式上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与许多战功赫赫的将领不同,他的贡献更多体现在政工建设与军队精神的塑造上。聂荣臻元帅曾称朱良才是自己最得力的战友,毛主席也高度评价他。
由于长期过度劳累,朱良才的身体在1958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他时常感到虚弱无力,工作时稍微久一点便会汗流浃背,头痛得像被撕裂一般,只能依赖止痛片来缓解痛苦。
毛主席登上井冈山
面对身体的每况愈下,朱良才深知自己已无法再胜任繁重的工作。于是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主动辞去职务,将位置让给那些年轻有为、精力充沛的同志们。毛主席在得知朱良才的辞职意愿后,感到十分意外。
在他看来,朱良才年仅58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突然提出辞职,背后必定有隐情。于是他委托聂荣臻去探望朱良才,了解事情的真相,并希望他能设法挽留这位优秀的将领。
聂荣臻在见到朱良才的那一刻,便明白了他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朱良才的面容憔悴,神色黯淡无光,显然已经病入膏肓。尽管他努力撑起身体向聂荣臻问好,但声音中的无力感却难以掩饰。在询问了朱良才的身体状况后,聂荣臻知道他已经无法再继续工作了。尽管如此他还是尝试劝说朱良才先休养一段时间,等身体恢复后再重返岗位。
朱良才
但朱良才却坚决地拒绝了这一提议。他深知自己的身体已经无法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了,与其占着位置却无法履行职责,不如将机会让给那些更有能力的年轻人。他用坚定的语气告诉聂荣臻:“长江后浪推前浪,革命需要新鲜血液。我这样的身体状况,是时候退下来,让年轻人去闯荡了。这对革命事业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最终在朱良才的坚持和众人的理解下,毛主席批准了他的辞职申请。在再次见到朱良才时,毛主席以开玩笑的口吻表达了对他的敬意和惋惜:“好你个朱良才!别人都是想方设法占住位置不放手,你却能主动让贤给年轻人。你这样的精神真是难能可贵啊!”
朱良才
1976年9月9日,当电台中传出毛主席逝世的消息时,朱良才如同遭受雷击,悲痛欲绝。他无法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当场昏厥过去。身边的工作人员见状,立刻将他送往医院进行抢救。经过医护人员几个小时的全力救治,朱良才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醒来后的朱良才,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向身边的河北军区司令员马辉提出要求,希望能立刻安排飞机,让他返回北京。然而考虑到他虚弱的身体状况,大家都纷纷劝他等第二天再坐火车前往。那一夜朱良才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向身边的工作人员讲述着自己与毛主席、与井冈山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往昔故事,仿佛想通过这些回忆来平复内心的悲痛。
毛主席
第二天,朱良才乘坐火车抵达了北京。一下车他便直接被送进了301医院。在那里,他得到了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和治疗。然而参加完毛主席的遗体告别仪式后,朱良才的身体状况再次出现了恶化。他躺在床上,虚弱得无法起身。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朱良才向家人立下了遗嘱。他希望自己死后能够葬回井冈山,那个曾经由毛主席和朱老总亲自培育过他的地方。
幸运的是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和精心呵护下,朱良才将军最终奇迹般地挺过了这次生死考验。1988年,邓小平亲自赠予他一枚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这是对他一生贡献的再次肯定。翌年,89岁的朱良才因病去世,享年89岁。他的离世是解放军的损失,更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次深刻回顾。
朱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