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去世前签字同意安装电梯,但费用怎么出,女儿和再婚妻子“新仇旧怨”,总是谈不拢,让上下楼邻居很郁闷,这事怎么解?最终,还是“金牌调解”出手解围!
"电梯装了三年,却一直是个‘摆设’,每天爬楼真是吃不消!"不久前,72岁的无锡居民老李,来到该市滨湖法院两诉服务中心,手里拿着一沓厚厚的材料,向导诉人员忿忿地倾诉着他的不满。三年前,老李所在小区7号楼全体业主签字一致同意加装电梯。本想着造福全楼栋的好事尽在眼前,但却因为四楼的业主张大爷的离世导致“好事”陷入僵局。

施阿姨(中)进行调解
原来,张大爷的再婚妻子王阿婆与张大爷的女儿张小囡曾因为遗产分割产生过嫌隙,现在双方均不肯承担继承房产所分摊的电梯加装费用。张小囡认为张大爷的房子是由王阿婆实际居住,应该由王阿婆一人支付;王阿婆则认为张小囡争去房子一半的产权,也应该支付一半。由于双方争执不下,3.8万元尾款至今没付,导致电梯成了"悬空摆设"。7号楼业主最终找到热心肠的老李当“和事佬”,可他多次协调无果,无奈之下只能唉声叹气地走进滨湖法院。
很快,老李的“头疼”大事摆到了承办人的案桌上。承办人看了案卷后,心疼老李为了其他业主的利益忙来忙去的同时,又难免心生困惑:若到法院起诉,老李作为起诉主体存在程序瑕疵,若是走流程拿到合法的委托手续,必定要大费周折。再加上案件审理周期长,电梯继续停用损害业主共同利益,设备折损会加剧矛盾。正在愁眉难解之时,承办人突然心生一计:不如在正式开庭审理前让“金牌”调解员施阿姨施秋珍先行调解看看。
施阿姨拿到案件,看到王阿婆与张小囡的信息,记忆一下子涌上来。三年前,施阿姨正在调解张大爷去世后王阿婆与张小囡的房产继承纠纷,她分析案情为王阿婆与张小囡出了合理的调解方案。然而在“闺蜜智囊团”的坚持下,张小囡选择诉讼维权,判决结果与施阿姨的调解方案几乎一致,但因诉讼程序额外产生了20000元律师费、8000元诉讼费、12000元评估费,让原本和和气气的分割房产方案,变成耗时8个月的“亲情消耗战”。而今,当加装电梯纠纷再次摆在面前,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却成了破解僵局的关键钥匙。
“老李您别急,这电梯咱们非让它转起来不可!”施阿姨信誓旦旦地告诉老李,“明天下午1:00,我约上对方来法院唠唠家常。”施阿姨不仅约了王阿婆与张小囡两位“故人”,还特意邀请当年力主诉讼的张小囡的“闺蜜团”。
施阿姨没急着搬法条,倒是先翻出三年前的旧账本:“小囡你看,当年打继承官司多花的钱,都够咱安电梯了。”调解室里,当年撺掇打官司的闺蜜们臊红了脸。
这时承办人也在旁边打“辅助”,把计算器按得噼啪响:“这次如果继续走诉讼得交诉讼费、请律师,拖上1年至少多花一两万。如果电梯启用后房屋也可增值,继续荒废,还会继续折损。”说着又翻开民法典,“你们看看,根据法律规定,继承遗产也需承担债务。”这时王阿婆一个劲的摇头,张小囡也叹了一声气。施阿姨趁热打铁说:"这是你爸爸手写的电梯加装同意书,如果他活着一定希望电梯能早日运行,让老邻居们不再爬楼梯。"
“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张小囡的闺蜜们开始劝说张小囡。“当初我们怂恿你打官司,真是害了你,现在法律和情理都摆在这,还是尽快调解付了吧!”早就已经动摇的张小囡起身说:“当年我要听了劝,房子的事情也不会多花冤枉钱,钱我愿意出一半。今天就付,对不住了老邻居们!”王阿婆抹着眼泪掏心窝子说:“钱我也愿出一半,这是老张的心愿,也是为我以后的生活寻个方便...” 经过3个多小时的调解,双方最终达成“费用均摊,当场支付”协议。

调解成功后,居民送锦旗给施阿姨(中)
这场困扰7号楼全体业主三年的电梯加装“难题”,最终在法院的先行调解程序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老李握着调解员施阿姨的手感慨:“不用开庭就能解决问题,滨湖法院的办事效率真高!”
法院方面表示,从“停摆三年”到“一键直达”,改变的不仅是居民的出行方式,更是居民解纷路径的多元化选择。
通讯员 徐业青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建波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