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云峰:找准旅游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实现绿水青山的守护与增值

旅鱼记 2024-06-05 14:08:25

旅游业作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还促进了文化交流与理解。然而,伴随着旅游活动的日益增长,对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议题。在全球范围内,旅游保护与开发的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近日,国家层面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再次强调要统筹保护与开发。旅游保护与开发,作为一对看似矛盾的概念,实则寻求着和谐共生的可能。

一、发展阶段

1、保护探索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对部分重点文物古迹进行了修复和保护,并出台了一系列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如1961年的《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此阶段更侧重于保护,对一些重要的文化遗产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主要体现在开放名胜、保护文物和整理古迹上,一些著名景点如故宫、颐和园等开始有了初步的管理和保护措施,这个阶段的工作奠定了中国文旅资源保护的基础,但规模和系统性相对有限。

2、弱保护强开发阶段

在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与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期,被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此阶段保护与开发并重,尽管在开发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过度商业化的现象,但大量旅游资源得以实现深入开发,如张家界、九寨沟等自然风景区,以及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等历史文化名城,迅速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国家开始重视旅游规划,制定了一系列旅游发展政策,同时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开始申报世界遗产。

3、可持续发展阶段

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各地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对标“双碳”目标共同推动绿色发展,中国旅游业的保护与开发更加注重平衡与可持续性。从“弱保护、强开发”转向“强保护、轻开发或不开发”,强调生态优先,将保护放在首位。在这一阶段,政府持续加大对自然保护地的投入,稳步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逐步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二、理性思考

1、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旅游保护的核心在于维护目的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完整性,确保旅游资源的长期可用性和吸引力。自然景观如国家公园、海洋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以及文化遗产如历史遗迹、传统村落,都是需要精心保护的对象。保护工作不仅有助于保持生态平衡,减少生态足迹,还能增强当地社区的文化自豪感和社会福祉。

2、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旅游开发聚焦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质量以及创造新的旅游产品,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合理的开发可以带动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式多元化。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旅游开发还能增强目的地的竞争力,吸引国际游客,推动地区知名度跃升。

3、保护与开发的平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意味着保护好自然风光和文化遗存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未来的投资。保护不是简单地限制开发,而是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确保旅游活动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开发也不再是无序扩张,而是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推动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社区发展相融合,形成绿色低碳的旅游模式。

三、未来建议

1、前期:洞察市场,和谐共生

(1)洞察市场与群众需求

在旅游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做到洞察市场和群众需求至关重要。明确旅游项目的目标客户群体,包括年龄、性别、兴趣爱好、消费能力等特征,进行细分市场研究,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提升市场竞争力。在洞察市场需求的同时,要高度尊重和保护目的地的原生文化,避免文化同化和商业化过度。市场和群众需求是动态变化的,因此旅游项目需保持灵活性,适时调整策略,引入创新元素,开发可持续旅游产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2)合理利用与适度开发

推广低碳、绿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如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减少对环境的负担。对可开发区域实施适度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旅游活动不会超出环境承载力。开发低影响、高价值的旅游产品,如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探险旅游等,减少对单一资源的过度依赖,实现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2、中期:精细施工,智慧融入

(1)精细施工与环境保护

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低影响建设技术,减少对周边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干扰。如使用环保材料,实施严格的扬尘控制和噪音管理措施,确保施工活动不对文物古迹造成损害,同时保护自然生态。

(2)智慧建设与科技应用

融入智能化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提高景区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建设智慧旅游平台,提供在线预订、智能导航、虚拟现实体验等功能,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优化资源配置,个性化定制旅游产品。利用科技手段,如数字导览、虚拟现实体验,减少对实体资源的依赖,同时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3、后期:利益共享,持续发展

(1)社区参与及利益共享

鼓励当地社区参与旅游规划与管理,确保旅游收益能回馈社区,同时让社区成员成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守护者。定期开展社区参与活动,如文化节、手工艺市集等,让游客有机会深入地了解当地生活,为社区居民创造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形成良性循环。设立定期的社区会议,畅通反馈渠道,及时收集居民对文旅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价和意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确保项目持续符合社区的发展需求和期望。

(2)动态监测与长期维护

建立长期监测机制,定期评估旅游活动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及时调整规划和管理策略。建立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的动态监测系统,定期评估环境变化和设施状况,及时进行维护和修复。强化科技赋能水平,如无人机巡检、遥感监测等,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旅游开发的规范和标准,对违规行为实施有效监管和惩罚。制定并实施国际认可的可持续旅游标准,如绿色环球认证、地球检查等,确保旅游活动符合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要求。定期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公开透明地展示文旅项目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进展和成效,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不断自我审视和改进,确保长期可持续发展。

当前,文化和旅游正步入一个更加注重质量而非数量、强调文化自信与科技创新融合的新阶段。旅游的保护与开发应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的发展模式。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和制度保障,探索出一条既保护好自然遗产又促进经济发展的旅游新路径,构建一个可持续、包容的文旅发展模式,共同迈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未来。

(本文首发于文旅中国,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作者贾云峰系著名城市品牌策划人;梅慧姗系专家助理。)

0 阅读:0
旅鱼记

旅鱼记

发现文旅新奇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