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言在《蛙》中写道:“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情感滋养地,但也是最容易产生伤痛的地方。”在生活中有一个关于家庭的问题,困扰我很久。那就是我们对待家人总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和脾气,而对待陌生人的时候又总是彬彬有礼。很多时候,也并非有意在家人面前表现出暴躁和冷漠,而是无意识地做出了这种行为。仔细观察,会发现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而是现代社会非常常见的家庭关系问题。不过,有这种表现的人,并非代表他就不孝顺,通常是由以下3个问题造成的!

01. 童年存在未解的伤痛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则用一生治愈童年。心理学家认为,童年有什么经历,享受什么教育,会塑造一个人对亲密关系的人认知模式。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长大后,也不会懂得如何爱人,不懂得如何表达爱,更不懂得如何维系爱的原因。因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接收到正确的亲密关系,在需要关怀的时候得到的是责骂,在需要鼓励的时候得到是惩罚,在需要温暖的时候得到的是埋怨。孩子的情感从未得到满足,就会在内心积累不满和压抑,直到成为习以为常,长大后自然就会对家人产生冷漠表现疏远。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这一套理论,同样适用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毕竟,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是白纸,父母教给孩子什么,父母给孩子留给孩子什么,孩子一定程度就会变成什么样子。记住了,冷漠产生冷漠,野蛮诞生野蛮,仁爱衍生仁爱,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长久的。

02. 错误的原生家庭模式父母对于小孩子来说,是自身生命的赋予者,是自己梦想的兑现机器,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范本。只是随着长大,随着所见所闻变多,父母在孩子心中才不再那么高大。所以说,在孩子小时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言行举止。例如:父母在发生激烈的冲突后,突然把视角转移到孩子身上,让孩子进入矛盾的中心,并且让孩子成为“评判者”和“和事老”,然后在最后问“我跟你妈妈要离婚,你要跟谁?”这种错误的夫妻相处模式,这种错误的家庭关系模式,很难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安全感,很难让孩子养成正确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从而让孩子成为“牺牲品”。其实很多时候,家人之间都是有爱的,只不过习惯了用责备代替关心,用控制代替了安慰。但是这样就是错误的,希望往后所有人都能改变这种互动模式,经营真正幸福的家庭模式。

03. 父母过度付出,子女过度依赖当然还有一种,长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他们对待家人常常是不耐烦的态度,对外人又很客气和善。是因为从小被过度溺爱和包办,让他们觉得家人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不过从小的教育又让他们懂得“对外人要有礼貌”。对孩子过度溺爱,事无巨细的料理孩子的一切,其实也是当下社会非常常见的家庭关系。但是要知道,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是很难形成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也是很难养成独立意识的。等他们长大了,同龄人都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而自己却还什么都不懂,就会产生一种矛盾的心理。无法摆脱长久对家人的依赖习惯,内心又渴望自身变得独立的矛盾心理。甚至是在生活中,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矛盾后,父母也不能及时解决的时候,会把这种无能转化为对家人的愤怒和指责。所以,好的亲子关系,最忌讳的就是“父母过度付出,子女过度依赖”。

总而言之,很多时候对家人的不耐烦,并非刻意为之,而是长期的相处模式,养成了这种情感冷漠的习惯。但健康的家庭关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发现家庭关系有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积极地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做出改善和改变,重新建立健康和谐温馨的家庭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