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泊梁山之上共有一百零八位头领,尽管他们的老大哥是宋江,宋江之下又有卢俊义以及五虎将这些强者,但读者心中最喜爱的,还要数排名第十三和十四的鲁智深与武松。
来自二龙山的这二位爷堪称是“火出圈”的存在,他们的那些英雄事迹让他们成了读者心中最符合“好汉”这一形象的角色,甚至可以说他们二人在某些方面是极为相似的,比如他们都武艺高强,都有一腔热血,都对兄弟忠义。
可宋江眼中的这兄弟二人却略有不同,至少这二人战死时,宋江的态度就不一样。
(武松、鲁智深剧照)
武松战死时,宋江是痛哭流涕,而鲁智深战死时,宋江却表现得十分冷淡,这是为何?
一、武松和鲁智深的结局
武松和鲁智深的结局是什么?似乎他们二人并没有战死。
原著第四十五回中就提到过一首诗,说是:“朝看楞伽经,暮念华严咒。种瓜还得瓜,种豆还得豆。经咒本慈悲,冤结如何救。照见本来心,方便多竟究。心地若无私,何用求天佑。地狱与天堂,作者还自受。”
也就是说作者创作此作还是会考虑“因果报应”的规律的,如此看来,武松和鲁智深也确实值得一个好的结局。
所以书中呈现的结局是什么?
(水浒传剧照)
尽管那征方腊的过程十分惨烈,死了数十位兄弟,但武松和鲁智深都活了下来,当然,也算不上是“全身而退”,毕竟武松是被那包道乙斩断了一条手臂。
接着他们二人都没有选择与宋江归朝接受封赏,而是一同在六合寺归隐。
不过鲁智深是在退隐后没多久就在六合寺“听潮圆寂”了,而武松则是活到八十岁才寿终正寝。
很明显,这样的设定就与作者在四十五回中提到的“因果报应”不符了。
毕竟武松和鲁智深也做过一些恶事,比如武松杀无辜道童,鲁智深抢老和尚的稀粥。
其实这也说得过去,因为这个所谓的“结局”,也不是施耐庵创作的,只是另一位作者以前七十回的剧情为基础写出的“续作”。
(武松、宋江剧照)
若这算是正统结局的话,那《结水浒传》,也就是《荡寇志》中的结局自然也算是正统结局,毕竟它也是作者基于前七十回的剧情展开的续作,甚至那部作品更讲究因果报应,而在《荡寇志》中,武松和鲁智深的结局就都是战死。
二、另一种结局
《荡寇志》中,梁山好汉的结局可谓惨不忍睹,但说来他们本就是一帮作恶多端的草寇,正如前文所言,形象相对正面的武松和鲁智深尚且做过恶,何况是其他人呢。
而在原著第五十八回中,武松就被闻达追杀,最终力战而亡。
你看此时宋江是怎样的态度:“宋江一看,只见他挺棍怒目,威风凛凛宋江叫他几声,只是不应个近前向他脸上一按,冷如凝冰二方知他早已亡了。宋江放声大哭上众人都痛哭了一场,就近市棺盛殓,就于拔松山掘土安葬。”
他是放声大哭,肉眼可见的伤心,可见对于宋江而言,武松确实是心腹兄弟。
那鲁智深死的时候呢?
(宋江、鲁智深剧照)
那是原著第六十五回,鲁智深与敌军交手之后突然疯了,回来后便大闹了忠义堂,接着突然就圆寂了,书中只道:“鲁达狂奔酣呼,不觉绊着地上折木只扑的跌倒在地。众人急待前去按住只见鲁达霍地立起来,刀伤迸裂,面色改变,大叫道:‘洒家今番大事了也!’仰后而倒个众人急前一看,早已圆寂了宋江长叹一声,绝无言语个便与吴用入内议事,一面收殓鲁达一吴用又教卢俊义去各处弹压军心,休教惊乱。按下慢表。”
宋江只是长叹一声,甚至你都不知道他是因为鲁达之死而感到遗憾,还是因为鲁达打砸了忠义堂的缘故,总之鲁达死的时候,宋江并没有表现出如武松战死时的那般伤心。
这是为何?
你不得不服,作者赋予武松和鲁达的人设确实是不同的,而宋江也确实是懂得识人。
三、武松的本性
武松的本性如何?
从他与潘金莲相处的过程就能看出来看。
其实当初武松第一次见潘金莲时,就已经略微察觉这女子有些不对劲了,说是:“武松看那妇人时,但见: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
一看就不是什么好女人,可潘金莲待武松不差,所以他就接受了这嫂嫂,哪怕后来潘金莲主动撩他,喂他喝残酒,那都算是挑拨他们兄弟之间的关系了,他也只是怒斥了潘金莲一番,没有劝哥哥休妻。
为何?就因为武松是那种吃人嘴短的性格,很容易被拿捏,后来对孙二娘、施恩乃至张都监,他都被对方收买过,他太容易被人拿捏,何况是宋江这种人精呢?当初宋江与武松初遇时,何尝不是轻松拿捏了武松。
所以对于宋江而言,武松是个容易掌控的打手,失去他,自然是个损失。
(武松、潘金莲剧照)
而鲁智深则不同,他有些我行我素,当初还没上山时,旁人说宋江好,他就不服,书中只道:“我只见今日也有人说宋三郎好,明日也有人说宋三郎好,可惜洒家不曾相会。众人说他的名字,聒得洒家耳朵也聋了。”
可见他心中是有些不服的,他向来是有啥说啥,没少冒犯宋江,宋江自然不会像喜欢武松那般喜欢他。
这才是名著的魅力,书中角色做每件事都是有合理的动机的,正是因为如此注重细节,《水浒传》及其衍生作品才能成为经典中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