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产业链的格局中,企业的战略调整常常受到宏观政策的深刻影响。华为,这个曾经在智能手机市场中占据领导地位的巨头,因为受到芯片供应限制的政策影响,持续了三年的技术瓶颈使得其市场份额急剧下滑。与此同时,苹果公司借助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攀升至20%,稳坐市场龙头的宝座。面对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和供应链的潜在风险,苹果采取了逐步减少对中国产业链依赖的策略,转而加大在印度及东南亚国家的投资布局,旨在利用这些地区的人口红利和成本优势,以维护其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利润最大化。
随着全球经济版图的转变,苹果推动了一系列的供应链地理多元化措施,被业界称为“去中国化”的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是减轻在某一地区的集中风险,提升整个供应链的弹性和安全性。库克在过去数年中坚持实施这一战略,不仅仅是在供应商选择上做出调整,剔除了47家中国供应商,更是促使其核心制造伙伴如纬创科技和富士康向印度扩展。
特别是对于像欧菲光这样的光学产品供应商来说,曾因为能为苹果提供高品质的光学产品而声名鹊起。其年收入一度超过500亿元,市值达到了惊人的630亿元。然而,在苹果的供应链策略调整中被剔除后,欧菲光的业绩急转直下,三年内累计亏损超过百亿元,一度面临破产的风险。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欧菲光及时进行了战略调整,转向服务国内的手机制造商和新兴的电动汽车市场,最终成功获得了华为Mate 60等重要订单,实现了业务的强劲反弹和持续发展。
虽然部分供应商成功适应市场变革,但并非所有企业都能从中恢复或受益。随着苹果公司订单的削减和资金的撤出,众多中小型供应商陷入了生存危机。这些供应商普遍面临的问题是缺乏独立的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此外,过度依赖单一大客户的商业模式使他们在市场需求突变时难以快速调整。中国中央电视台对此情况多次发出警告,强调国内制造业需要紧抓自主创新的核心,通过多元化战略和技术自主权的提升来确保长远发展,减少对外部市场波动的依赖。
在追求供应链多元化的同时,有企业抓住了进入苹果供应链的新机会。其中,京东方科技公司的例子尤为突出。据报道,京东方已于2020年成功进入苹果的供应链,并开始为iPhone 15标准版提供OLED屏幕,这标志着公司在高端电子产品市场的重要突破。加入苹果供应链不仅为京东方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点,也使得公司能与全球行业巨头如三星和LG等直接竞争,进一步提升其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
比亚迪电子的战略选择引起了广泛关注。自2002年以手机代工起家,比亚迪电子在过去几年中已逐步成为华为、小米和OPPO等国内手机品牌的重要供应商。与此同时,比亚迪电子在探索国际市场和拓展业务范围上未曾停歇,近期决定深入苹果的供应链,提供屏幕和电池等关键组件的生产。此举被视为比亚迪电子在全球电子代工市场中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步骤,也是其对市场需求快速响应和战略调整能力的体现。通过这种方式,比亚迪不仅可以减轻对富士康撤出大陆市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是其实现全球业务布局和增强品牌影响力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