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求的假雨,薅来了真羊毛吗?

智商税研究中心 2024-06-20 09:21:02

没被网友骂过的平台,不配当国民App。

如今,美团、饿了么、拼多多、中国移动……你常用的购物平台,总会被网友C语言攻击;“价格不公派”“不如竞对派”“以死相逼派”“直接开怼派”,每一派的成员,似乎都有很大火气。

其实,这种对平台的口吐芬芳,仅仅是一场赛博求雨,除了心诚则灵的暗示外,也是发疯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骂平台得优惠”的传闻,也被证明只是个谣传。

但是,这场“骂骂贴”闹剧中,用户与平台面临双输:用户浪费时间精力,甚至可能被封号;平台无端惹上负面,还可能错过真实反馈。

爱骂平台的用户,如果真想获得额外优惠,下次可以试试夸奖。说不定会有奇效。

不管是谁、排队挨骂

不论是豆瓣、微博,还是小红书,如今在各种社交平台上,总有用户对平台口吐芬芳,美团、饿了么、拼多多、中国移动……被各种C语言所硬控,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四派:

第一派是“价格不公派”。

这一派的成员,从小道探听到平台“底线”,希望自己也拥有“最惠国待遇”,因此在网上大骂平台不公,为自己争取利益。

比如,针对美团外卖会员价格,有网友发起鏖战之法,发笔记循环播放:“服了什么破美团,为什么别人只要2.99,我却要15。”

在笔记的评论区,超过800名网友有样学样,纷纷表示:“美团给别人就是2.99,给我就是15。”“美团你说说,凭什么我的神券要31.9元,别人都是2.9元。”

第二派是“不如竞对派”。

仅仅骂一个平台,只能得到一家的实惠,因此这一派的成员,贯彻“一鱼两吃”法则,玩起了“踩一捧一”的套路,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将自己的“本命”。

比如,对于美团、饿了么这对CP,有网友骂道:“饿了么真无语,都没红包,还没有美团好用。”“美团会员真的太差劲了,还不如饿了么好用。”

对于拼多多、淘宝这对组合,也有网友表示:“拼多多会员太差劲了,还不如淘宝好用。”“淘宝省钱卡真的太差劲了,还不如拼多多好用。”

第三派是“以死相逼派”。

民国时的天津,两组青皮在斗殴前,往往先对自己用狠,希望以此来吓住对方;如今,这种套路有了赛博版本,无数网友说出诉求后,以惩罚自己为要挟,试图逼迫平台就范。

这其中,针对瑞幸咖啡的优惠券,就有网友表示道:“瑞幸,给我3.8折优惠券,要不然我就不喝了,让我同学也不喝了。”

而对于拼多多的福利,也有网友表示:“恨死拼多多了,讨厌死拼多多了,拼多多居然不给我无门槛劵,今天不给个200元券,我立马卸载拼多多。”

但在这条帖子的评论区,有位网友似乎早已看穿一切,表示:“既然这样的话,我来监督你卸载吧。”

第四派是“直接开怼派”。

边骂边说出自己诉求,总归能让人看出目的,于是这一派的成员,骂平台时往往不讲理由、不提诉求,而至于平台为何被骂,就要看对方的悟性了。

比如,有网友循环了N次:“美团是真的变贵了,真的很不划算,气死我了。”还有网友盖楼同一句话:“中国移动垃圾死了,对我太不友好了,明天就停用移动卡。”

一场赛博求雨

众多网友们,真的为了更多优惠、更多福利,而对着平台咬牙切齿,恨不能生啖其肉?

潘哥发现,这种叹号遍布的C++语言,并非网友们的真情流露,而是他们的一种行为艺术。

如今,“骂平台得低价”这种认知,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赛博求雨。从美团到饿了么,从拼多多到中国移动,几乎每个购物类平台,都有自己专属的“骂骂楼”。

负责盖楼的小伙伴们,放下个人素质、享受发疯人生,将那些责骂平台的文案,在评论区里复制粘贴,彼此干劲十足、互相乐此不疲。

虽然时间精力消耗不少,但结果却似乎只是徒劳。因为这种行为的核心,并不是与大数据算法对赌,而只是“心诚则灵”的自我安慰。

如同历史学家孔飞力的《叫魂》所写:酷刑之下的一个乞丐,随口编出的故事,将让“剪人发辫、夺人魂魄”的传闻传开,成为当时国民的集体恐慌。

同时,从社会情绪的角度来说,这种对平台的“骂骂贴”,似乎也属于发疯文学的一种。它所代表的,不是网友对某个平台的怨气,而是一种抒发情绪的方式,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

比如,有网友针对库迪咖啡,演绎出发疯文学:“大学生们,真的没有必要为了面子喝库迪,别人认不认同你,和你喝不喝库迪没有关系。”

而在帖子的评论区,有网友隔空展开battle:“买瑞幸总会套上其他品牌杯套,因为害怕我购买的频率,让身边的人自卑,进而产生距离感。”

那么,骂美团真的收到优惠券了吗?这种问题,就像在问:“发疯文学让生活变好了吗?”

答案是:当然没有。在统计学上,有个概念叫“幸存者偏差”,指的是过度关注“幸存”的案例,就会忽略大多数其他情况,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比如,有网友在偶然收到美团红包后,将“骂平台”与“得红包”强行因果关联,激动地在网上发帖,表示:“骂美团真的有用啊家人们!”

而其他小伙伴看到后,一窝蜂地复制粘贴相同文案,本以为找到解题密码,却发现依旧啥也没有,只能感慨道:“小丑竟是我自己。”

对此,美团客服曾对用户表示:“美团不会根据任何用户信息,区别对待发放优惠券,建议您不要轻信网络谣言。”同时,瑞幸咖啡也曾回复:“骂是没用的,优惠券都是随机发放的。”

全员恶人、面临双输

如今,在各家社交平台上,网友们面对购物平台,立刻化身“全员恶人”,对着平台一顿输出;但在这一过程中,用户与平台其实是场双输。

这是因为,对于用户来说:首先,“骂平台得优惠”的赛博求雨,只是对自己时间、精力的浪费,对于薅羊毛本身,则完全没有用处。

其次,用户在“骂平台”的过程中,还容易出现言辞过激、刻意引战等行为,导致喜提“禁言N天大礼包”,严重者还会被社交平台封号。

在另一边,对于平台来说:首先,好端端惹上负面消息,实在是一场无妄之灾;如果有用户在“骂骂贴”中造谣,产生的损害更是不可估量。

其次,太多用户的“骂你没商量”,还容易导致平台在舆论观察时,错过那些真实的意见反馈,不利于平台后续的完善优化。

可见,用户对平台的口吐芬芳,实在是一场资源浪费。毕竟,平台不是《三国演义》里的王朗,不会被诸葛亮几句骂死;那些参与“骂骂贴”的用户,也显然不是诸葛丞相,没什么深谋远虑的智慧。

而退一万步来讲,即使骂声真的能影响平台,用户似乎也不该盲目跟风,更应该“反其道而行之”,用真实的评价让平台做得更好。

也许,用户与平台的关系,这就像是老师在教育学生:如果对其一味打骂贬低,只会让学生更加逆反,更多鼓励与反馈,才是用户与平台共赢的途径。

0 阅读:5

智商税研究中心

简介:尘世套路深,我替你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