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诸葛亮会在木门谷设伏,为何司马懿非要命老将张郃前去?

品史学家江樵 2024-09-29 12:56:48

木门谷,张郃的死局。

“归军勿追”的兵法准则,谁都清楚。何况在卤城之战,司马懿被诸葛亮打得大败,付出了甲首三千的巨大代价。都被击溃过一次了,何来的信心去追击?

这个情况,张郃清楚,司马懿也清楚。

但,司马懿令张郃追击。

理由不容置疑:司马懿麾下军队,就只剩下张郃一支未尝败绩。

其他人不能再败,只有张郃还可以一战。如果打得好,可以为西线魏军挽回一点颜面。

你张郃不战,大家都丢了面子,是想犯众怒吗?

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

当然张郃也是老油条了,让他进,没说让他进多快啊。

于是张郃龟速前进,6月出发,7月才抵达木门谷附近。过了这么久,就算有设伏,蜀军也总该撤了吧?

但蜀军硬是认定了好饭不怕晚,就是坚守不退。张郃一到,万箭齐发。

“其七月,车骑将军张郃追诸葛亮,为亮所害”“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张郃,作为当时所剩不多的曹魏名将之一,自官渡之战降魏之后,他一直充当浴血奋战的急先锋,立下了赫赫战功。

陈群评价他:“郃诚良将,国所依也。”

身为五子良将之一,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张郃是被司马懿所害吗?司马懿陷害他目的何在?

张郃

张郃,是冀州河间郡鄚县人。靠山吃山,张郃开局就靠讨伐中原地区的黄巾军起家。后来他投靠韩馥,成为其麾下的军司马。191年,韩馥出让冀州后,张郃率兵投袁绍,成为著名的“河北五将”中的一员。

所谓“河北五将”,指的是袁绍麾下五员大将:麹义、颜良、文丑、张郃、高览。五将骁勇善战,威名远扬。袁绍凭借“河北五将”得以统一河北,坐拥冀、幽、青、并四州之地。

可以看得出来,张郃打仗是一把好手,作为袁军骨干,他因军功而迁升为宁国中郎将。  

但真正让张郃名闻天下的,是他在官渡之战扭转战局的一投。

官渡之战时,张郃向袁绍提了两个建议,但都没被采纳。

其一,是建议袁绍派遣轻骑断曹操南方的粮道;其二,是建议派兵救援乌巢。

其实第一个建议,袁绍早已实施,“贼数寇钞绝粮道”,张郃的建议被拒或许是因为提晚了;

第二个建议,其实也有遭遇曹军围点打援的风险,何况乌巢一把火已经烧得差不多再救意义不大,所以郭图才建议仅派轻兵救援淳于琼,派张郃等人率重兵进攻曹军大本营,试图围魏救赵夺回节奏。

郭图的策略应该说是比较稳妥的,但错就错在力度不足。他忽略了曹操的防守力度。

曹操只带走了5000兵马,剩下的人全留在大本营,由心腹曹洪、荀攸统领。

这样被派去攻打曹营的张郃、高览就尴尬了:论兵力,他们不如守军;论智商,他们也比不过荀攸。这仗根本没法打。

但问题就在这。既然攻打曹营无效,那么完全可以暂时退出战场,然后迅速向袁绍报告,爱提建议的张郃也完全可以建议袁绍干脆孤注一掷,率军和曹操极限换家。

但张郃此时做了一个令他一辈子都抬不起头的决定。

张郃、高览等将领惧怕被追究,于是烧掉了攻城橹,投降了曹洪。

这个举动多少有点惊世骇俗,连曹洪都一时不敢受降,荀攸劝曹洪张郃是因为闹别扭才来投降的,大可放心。

郃之来,洪疑不敢受,攸谓洪曰:“郃计不用,怒而来,君何疑?”乃受之。

哪有火线干不过就直接投敌的,何况建议不被采纳,攻打敌营失利又算多大的事。

张郃这分明就是见风使舵啊。

于是他凭一己之力就逆转了官渡之战的局势:

虽然乌巢被烧,让袁军缺了粮,但你看看曹操赤脚迎许攸有多着急,分明曹军缺得更严重啊!规模庞大的袁军,之所以在乌巢被烧的夜晚就土崩瓦解,张郃的临阵投降无疑是起了关键性作用。张郃、高览的投降,让袁绍的这支重兵完全覆灭。

粮被烧、重兵尽墨,这两锤子一起砸,袁军的小心脏怎么受得了?于是全军迅速崩溃。

否则,如果张郃不降曹洪,而是配合袁军主力跟曹操换家,那么官渡之战或许胜负难料。

但张郃就是这样投降了。他既害了袁老板,也让自己声名扫地。

曹操听说张郃已经投降,非常高兴,对张郃说:“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

将张郃比作韩信,这似乎成了张郃之后一直挥之不去的谶语。

为什么张郃是小韩信?张郃擅长打仗不假,但他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基本拉胯。

方向拎不清,你跑的再快又有什么用?

官渡之战形势图

虽然曹操将张郃比作韩信,但是也并未对其有什么重用。

曹操征讨柳城,张郃与张辽、曹纯等人都随军前往。在白狼山之战中,受张辽指挥,大破乌桓,斩蹋顿及名王以下十余人,俘虏二十余万人。

随后张郃与朱盖等人在张辽的督领下,一起讨伐在淮南反曹的陈兰、梅成等人。

张郃跟随曹操到渭南,击溃了马超、韩遂等;张郃、徐晃又跟从夏侯渊西进,征讨盘踞在鄜城的贼寇梁兴和武都一代的氐族叛军。214年,张郃率步骑五千给夏侯渊当挡箭的炮灰,赶走了马超。之后张郃又随夏侯渊讨伐枹罕,收降河西诸羌,平定陇右。

215年,曹操从散关入汉中,派张郃率五千步兵在前开道,一直到阳平,张郃依旧是在前面踩雷的炮灰。

靠这些战绩,张郃算是拿了一大把集体奖。

真正让张郃崭露头角的,是在汉中之战前夕。215年十一月,张鲁投降,汉中平定。夏侯渊督领张郃、徐晃等守汉中、进逼巴郡。

张郃这次终于有了独自带兵的权力,率军南下进攻巴东、巴西二郡。

但在这里,张郃棋逢对手,刘备派征虏将军、巴西太守张飞抗击张郃。

张郃率军进至宕渠,与张飞相拒五十余日。熟知兵法的张郃肯定清楚僵持不下的危害和“师老可败”的道理。之所以还不走,应该是被张飞给缠住了。

张飞率精兵一万余人从小道进攻张郃。由于山道狭窄,首尾不能相救,张郃因此大败,仅带十余人弃马爬山逃跑。

宕渠已经逼近成都,刘备倾全力救援也是必然,张郃竟然还敢独自带队伍前去硬刚。

我们可以想象,张郃为了得到曹操的重视,极力表现,孤军深入,以至于被张飞包了饺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三点信息:

1、张郃的战斗力还是挺强的,他能够独自率兵攻入益州腹地。

2、张郃的功利心、企图心非常强。而恰恰是这份功利心,让张郃被张飞所击败。

3、张郃战术无敌,但战略稍差,这个大是大非不清的问题在过去已经显露过了。

张郃败走

汉中之战的失败,反倒成就了张郃的高光时刻。

在战役初期,汉中咽喉阳平关附近,刘备为了将夏侯渊和张郃的队伍各个击破,专门挑选万余精兵,分为十个波次,夜袭张郃驻守的广石。张郃奋力一搏,把亲兵都派上阵,最后竟然守住了阵地。

这导致刘备在汉中战场毫无进展。要不是诸葛亮从成都发兵支援,汉中之战或许就会因此而早早落幕。

但接下来,兵力补充到位的刘备转而前往定军山,威胁夏侯渊张郃的后方补给线。

夏侯渊为了夺回主动权,在定军山与刘备决战。随后夏侯渊被黄忠所杀。整个西线魏军瞬间群龙无首,随时可能被刘备消灭。

关键时刻,张郃成为了临时的代理主帅。

渊司马郭淮乃令众曰:“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遂推郃为军主。

在张郃的指挥下,魏军奇迹般地站稳了脚跟。

但此时的曹操,心里那个慌啊。张郃是什么人他还不清楚,要是和官渡之战中一样,带着队伍直接火线投降刘备,那曹魏的西线防线算是全完了。

于是曹操亲自率军进攻汉中,生怕张郃头脑一热,又来个火线降蜀。

但张郃的死守,让曹操对其态度有所转变。

曹操亲自进攻汉中,不能取胜,于是撤出汉中的部队,令张郃屯兵于陈仓。

这种屯兵,可以视为曹操在心里认可了张郃,打算给张郃一次掌控一方的机会。

但曹操回洛阳后不久就死了,张郃的梦想就泡了汤。

汉中之战

曹丕改派曹真负责西线战场。为什么不提拔下张郃?因为张郃是个降将,年纪大、资历老,让他掌控西线魏军,大家都感到心里没底。

而张郃也确实有了尾大不掉的势头。

比如230年的曹真提出伐蜀。

当然曹真这么做自然有其原因,因为当年他刚刚被曹叡任命为大司马,成为曹伟最高军事长官。他需要用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

但这个想法招致了群臣的反对。太尉华歆甚至带头上表反对伐蜀。

但曹叡被曹真说服,并向华歆解释:

诸将以为不一探取,无由自弊,是以观兵以闚其衅。

各位将军认为不把二贼一个个消灭,他们没有理由自行灭亡,所谓我才检阅军队以寻找时机。

虽然这是将责任推给西线将领的托词,但的确也能说明这些将领的分量。

而后来张郃竟然成为三路大军中一路的主将。

魏使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汉中。

在此时,张郃竟然与曹真、司马懿平起平坐。

而这也为张郃后来被陷害至死埋下了伏笔。

伐蜀因为大雨冲垮了道路而草草结束。

讨伐失败后,曹真在生了场大病后去世。魏军西线总指挥的位子又空出来了。

但张郃依旧没能得到这个位子。大家依旧记得多年前的那次投降,不敢对张郃委以重任。

231年,诸葛亮发起第四次北伐。司马懿接替了曹真的位置。

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

决战时刻

在这里提一下司马懿和张郃的职务。

当时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

而张郃任车骑将军。

车骑将军离大将军本就是一步之遥,而张郃苦心经营一辈子,到头来却被一个仅高他一级的空降兵给抢走了指挥权。

前面的领导夏侯渊、曹真,人家都是曹操宗室,打仗也都很有一套,张郃口服心服。但曹丕之后,渐渐让颍川集团介入军队,这个司马懿,就是颍川集团刚打入军队的搅局者。

这样来看,张郃肯定是瞧不起司马懿的。

之前曹真伐蜀大家都平起平坐过,谁怕谁呀?

这一次,张郃再度失算了:

虽然司马懿对西线的情况不太了解,作战经验也显得不足,张郃完全可以选择不听他的。

但张郃显然有一点没看清:司马懿在朝堂上影响力已是举足轻重。

张郃竟然和司马懿对着干了三次。

1、诸葛亮围攻祁山时,司马懿下令“偏将领四千精兵守上邽,自己率部救祁山”。

张郃认为,还应该再分出一部分兵力,驻守于雍郿一带,方便直扑汉中,反杀诸葛亮。

司马懿反对其做法,认为就算合兵一处都不见得能打得过诸葛亮,如果非要增加分兵,只会被诸葛亮各个击破。

张郃的战斗

2、司马懿在上邽与诸葛亮对线。

诸葛亮抢收了上邽的麦子,然后在上邽列阵,试图和远道而来的司马懿决战。可魏军依险阻扎营,就是不与蜀军交战。诸葛亮为了摆脱对峙,便带兵返回祁山。司马懿则带兵一路跟随,反正就是不交战。

对此张郃又有意见了。他认为老这样跟着别人屁股后头跑,又不交战,这样会让魏军意志消沉,还不如派兵去袭击蜀军粮道。

司马懿没听张郃的建议。这让张郃感到很恼火。他想办法将这种情绪散播出去。

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

现在全部的将领都和司马懿唱对台戏了。

司马懿只会把这事怪到张郃头上。一开始就是张郃建议的,到现在大家都赞同张郃反对司马懿。既然司马懿已经不同意张郃的建议,那么这事就算过去了。可张郃不依不饶,煽动众将领和司马懿对着干,这不是摆明了挤兑人么?

就这样,到了五月上旬,司马懿迫于各方压力,不得不寻求与诸葛亮的决战。他派张郃绕到诸葛亮的南边,然后自己率主力在北方发起攻击,试图两面夹击。

结果张郃根本攻不破蜀军防守阵地,而司马懿则在蜀军的诸葛连弩攻击下被打得落荒而逃。在这场卤城之战中,蜀军大获全胜,获得了“甲首三千”的巨大战果。

这就让司马懿感到很愤怒了:我说我不打,你偏劝我打。现在打输了,怪谁呢?

在巨大的失败面前,其他将领都不敢再言语。大家都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收场。

就在此时,司马懿阴笑着看着张郃,提出了他的命令:

司马宣王使郃追之。

一个车骑将军,竟然要听从大将军的命令,像小军官那样去追击敌军撤退部队,这本不正常。

但之前就是因为张郃的建议,促使了魏军的失利。现在张郃还有什么好反对的呢?

回旋镖终于砸到了张郃头上。

张郃无奈踏上了前往木门谷的路。

卤城之战形势图

对于张郃的死,有些人认为是司马懿想扫清篡魏的阻碍。

毕竟当时魏国的名将都已经死得差不多了,诸葛亮在228年发起北伐,在曹操时代就战功赫赫的张郃,论起在军中的资历和影响力来,几乎无人能及,可稳坐“一哥”之位。

若曹叡去世而张郃不死,那么张郃肯定会成为曹爽重要的支持者,这股势力一旦起来,司马懿想要发起高平陵之变就得要掂量掂量了。    

但有些人还是不认可司马懿害死张郃是为了篡魏。毕竟张郃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根本就犯不着。

那么或许还有个更直接的理由:

张郃身为西线魏军的重要将领,如果老是带着众将领和司马懿对着干,肯定不利于司马懿对军队的控制。

而只有设计除掉张郃,司马懿才能将西线的魏将都收于麾下,才能迅速地在西线站稳脚跟。 

于是中箭而亡,便成为张郃无法逃避的宿命。   

0 阅读:0

品史学家江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