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3年中国元首,收复了180万平方公里,临死时大喊“寸土不让”

文史达观 2025-02-01 21:00:30

在中国近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有这样一位大总统。

他的名字或许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却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

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二次革命……在那些重大历史事件中,他不仅是参与者,甚至是直接策划者。

他,就是被政坛人士称为“水晶狐狸”的民国第五任大总统徐世昌。

值得一提的是,在他当政中国元首的3年时间里,他用敏锐的眼光和独到的魄力,先后收复了180万平方公里土地,对我国贡献巨大。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徐世昌,那个显赫一时的历史大人物。

徐世昌与袁世凯

徐世昌,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水竹村人等,祖籍浙江宁波鄞县,1855年出生于河南卫辉府(今卫辉市)一个官宦家庭。

徐世昌幼年丧父,母亲对他教育十分严格。

当时虽家境贫困,但依然典当了财物聘请教师教授徐世昌,并亲自监督他的学习。

徐世昌自幼聪颖好学,17岁时因善书小楷,随叔祖父充任县衙文案。

18岁时,徐世昌凭借出众的才华,成为某知府的文书助理,负责函札和会计工作,同时他以文会友,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之人。

24岁那年,他为准宁县知事治理文牍,机缘巧合下认识了袁世凯。

当时袁世凯见他虽衣衫褴褛,却神采飞扬,谈吐间尽显雄心壮志与满腹经纶,不禁赞叹道:“菊人,真妙才也!”

此后两人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友谊。

当时,徐世昌和弟弟徐世光因家境贫困,无力前往应天府参加乡试。

袁世凯得知后,慷慨解囊,赠银二百两作为盘缠,使得兄弟二人得以成行,并双双中举。

正是袁世凯的那份慷慨相助,让徐世昌对袁世凯感激不尽,也为他们日后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年后,徐世昌再次科举成功,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转任编修。

编修虽是七品官,俸禄微薄,生活清苦,但徐世昌并不在意。他深知京官接近上层人物的优势,因此选择留在京城。

他在翰林院一干就是九年,期间他从未办过一次学差或试官之类有利可图之事,一直兢兢业业,克己奉公。

到了第十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徐世昌迎来了人生转折点。

那一年,袁世凯开始发迹,被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举荐,以道员身份前往天津小站训练新式陆军。

他仿照德国军队的建制,组建了一支近7000人的“新建陆军”,并开始网罗各方人才以掌控这支新军。

那时,袁世凯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徐世昌,1897年7月,袁世凯征得徐世昌同意后,拟了一道条陈,亲自赶往北京,面陈光绪皇帝,奏请外放徐世昌。

最终,徐世昌被任命为新式陆军的负责人前往天津,那一年徐世昌已经42岁。

在小站的两年里,徐世昌不仅帮助袁世凯处理各种琐事,更在运筹帷幄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袁世凯生死攸关时的智囊和助手。

徐世昌与袁世凯一文一武,加之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等一干人马齐心协力,2年中,在小站练兵中创造了奇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

此后,徐世昌与袁世凯离开小站,回翰林院供职。

此次回来后,徐世昌凭借与袁世凯的深厚关系,官运亨通,从穷翰林迅速升至军机大臣、尚书、总督等高位。

然而,1915年袁世凯不顾旁人劝阻,执意称帝,徐世昌认为帝制不得民心,从此二人关系出现了裂痕。

称帝后,袁世凯效仿汉朝刘邦分封的“嵩山四皓”,将徐世昌等四人封为“嵩山四友”, 但徐世昌并不买账,甚至在日记中暗讽袁世凯。

后来为躲避袁世凯,徐世昌先后前往山东、河南隐居。

1916年,袁世凯称帝闹剧收场,病危时电召徐世昌见面,称“我已是不中用的人了”。

徐世昌知道后,第一时间赶往袁世凯处看望袁,当天在日记中感慨道:“数十年老友一旦怛化,为之痛哭。”

徐世昌“收复失地”

1918年,军阀段祺瑞与冯国璋为争夺总统之位相持不下,双方都希望找到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理想人选”。

最终在那样的背景下,手无一兵一卒的徐世昌被推了出来。

当时徐世昌对总统之位颇感踌躇,甚至面见前清废帝溥仪,请示能否当总统。

在得到溥仪的肯定答复后,他才欣然接受。

上任不久,徐世昌敏锐地发现,邻国苏联正处于十月革命后的动荡时期,国内局势混乱,正是收复失地的绝佳时机。

于是,1918年,他命令爱国将领严式超率军收复了被沙俄占领的唐努乌梁海地区。

虽然那次出兵兵力不多,且没有必胜的把握,但恰逢沙俄国内局势混乱,加之苏联也在攻打沙俄。

正因如此,严式超算是捡了个便宜,最终趁机一举收复了唐努乌梁海全境,失地多年的国土得以恢复。

就在严式超成功收复唐努乌梁海不久,1919年,徐世昌再次派遣心腹大将徐树铮借机收复了外蒙古。

当时外蒙古王公贵族还期盼着沙俄的援助,徐树铮看明白局势后,先发制敌,迅速出动,不到一个月,就成功收复了外蒙古地区。

至此,清朝失去的最大一块领土——外蒙古,以及被侵占7年的唐努乌梁海,共计180万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回归祖国怀抱。

也就是说,徐世昌在位三年期间,使得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版图达到了顶峰,这也成了其一生最伟大的成就。

另外,徐世昌在任期间,还主张“偃武修文”,试图推动南北和解,但效果有限。

到了1922年6月,徐世昌在各种压力之下无奈辞职,后来退隐天津租界,以书画自娱。

在书画艺术方面,徐世昌也有着一定的成就,其著书立言,研习书法,工于山水松竹,一生编书、刻书30余种。

正因如此,他还被称为“文治总统”。

于1939年病逝于天津,临死时还大呼“中华国土,寸土不可丢啊!国内应团结一致,方可挽救民族危机!”

读者们,关于“历史上的徐世昌”,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225 阅读:44567
文史达观

文史达观

专注国学诗词,解读诸类文化。文史作者,传播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