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很奇怪。一个人不管有多坏,基本上,都不会觉得自己坏。即便确实坏得流脓,自己也不小心闻到了,那也要找各种理由来为自己开脱。
如此一来,就变成了:
坏全都是别人的,而自己只有好。
为什么这么说?
你看,古往今来哪一个坏人,在教育自己的儿女时,会劝他们要学坏、千万别学好的?都在教育儿女一定要学好,没一个例外。
这就是人性。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基本上所有的人,都盼着自己能趋吉避凶,即便这个人十恶不赦。然而“吉”这个字,并不是盼就能够盼来的,就如同“凶”这个字,也不是躲就能够躲开的。
那该怎么办呢?自己到底该怎样去做,才能做到趋吉避凶?
不妨来看这首诗。
赐齐州李希遇诗[唐]吕洞宾
少饮欺心酒,休贪不义财。
福因慈善得,祸向巧奸来。
这首诗是吕洞宾写给李希遇的。吕洞宾大家都知道,李希遇是何许人也?
这个真无从查起。
不过从诗中不难看出,这个叫李希遇的人,也不是什么好货色。不然,吕洞宾为什么会劝他“少饮欺心酒,休贪不义财”呢?当然,吕洞宾如此苦口婆心,说明这人虽然坏,但也不是无可救药。
否则就没有这首诗了。
这首诗的前两句,言外之意就是说,酒不是不能喝,但欺心的酒要少喝;财不是不能贪,但不义之财绝不能贪。
原因何在?
就在于这二者后面,紧随着的,就是“吉凶福祸”。这世间的事,有因就必有果,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所以,是吉还是凶,是福还是祸,其实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为什么这么说呢?
就因为慈善也好,巧奸也罢,都是每个人内心里的东西。只不过,有道是“一念生,百缘起”,因缘也便就此种下了。
这就是吕洞宾所说的:
福因慈善得,
祸向巧奸来。
一个人,本性是慈善的,根本就不用去求,福因早已经种下了。同样,一个人生性奸巧,其实也不用去求,祸根早已经埋好了。
什么叫本性慈善?什么叫生性奸巧?
借用《聊斋志异》里的一句话,就是“有心为善,虽善不赏”。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只有在无心为善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善行善举,才会有善报福报。而无心为善的这个“无心”,指的就是本性慈善。反之,有心为善的这个“有心”,指的就是生性奸巧。
从这个层面来说,慈善并不是做出来的。
一个人,如果生性奸巧,以为做一些慈善的事,就可以趋吉避凶?怎么说呢,还是歇了这份心吧,顶多也就是个“不赏”而已!有道是“人心或可昧,苍天不可欺”,这样的事,或许能骗得了人,却骗不过老天爷。
所以,如何才能趋吉避凶?
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不但要待人慈善,不但要心怀慈善,而且本性就要是慈善的。也就是,当自己做好事行善举的时候,并不觉得这是在做好事行善举,而是本来就应该这样。
聊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觉得,这纯粹就是迷信!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会好人没好报?
该怎么说呢,全在一心之间。
曾子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这不是迷信,这是因果。
如果聊到这里,你还是不相信?那我只能说,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还是要相信一些美好的、向善的,不然我们来这世上一遭,又有什么意思。
难道不是吗?
本文为“索彦读诗书”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各界先进多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