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年间,佛教传入我国,与本土的道家文化相结合,从而孕育出了美丽的“禅”。
禅是什么?
禅是一种心境,是一种态度,超脱于世俗之外。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人在生活中遇到难题时,总会想着去求道访僧的原因。实际上,这些僧呀道呀,并不能解决什么。
然而,虽然只是寥寥几句,却如同清晨透进窗棂的一束光,总给人一种新的希望和慰籍。
事情就是如此,只是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看法,或许就会大不相同。
绝句·其二后夜客来稀,幽斋独掩扉。
月中无事立,草际一萤飞。
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和尚景纯。大多数人以为,和尚每天吃斋念佛就好。其实并不是这样。景纯和尚到后半夜,也仅仅只是“客来稀”。
这不,趁着没来访客,他掩了门,并不是关上,然后一个人站在月色下。月色下的庭院很空寂,只有一只萤火虫,在草叶间飞舞。
说起景纯和尚来,也确实够忙的。
直到后半夜,这才闲下来。可他却忙里偷闲,饶有兴致的站在月光下,欣赏起了萤火虫飞舞于草野间。
所以说,人哪儿有不忙的,不忙的只有死人。真正难能可贵的,是不管自己有多么忙,都能保持一颗闲适的心。
这才是生活的乐趣所在。
白云庵道人倦逢迎,结庵就岩穴。
静爱山头云,空蒙如积雪。
随风亦卷舒,触石更明灭。
却忆古人诗,只可自怡悦。
和尚为什么会选择出家?
与这首诗的作者元照和尚,大概是一样的想法。厌烦了红尘俗世,倦怠了人情冷暖,便想着遁入空门,寻一个解脱。
然而入了空门,就真能解脱吗?
恐怕也未必。这不,当了和尚的元照,也照样摆不脱迎来送往的人情。怎么办?后来干脆跑到山上,找了个洞穴住下来。
这下日子果然清静了。
他倒也不觉得孤单,反而爱上了山崖间的白云。云无常形,或舒或卷,或明或灭……这种自然造化的神妙,没有一颗安闲的心,怎么可能留意得到。
看来,所谓好的生活,不一定需要有多么充足的物质,而是人能静下来,心能闲下来。
否则怎么过,也只是浮躁。
千峰顶上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
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
这是僧人志芝的一首诗。千峰山有多高呢?海拔1600多米。志芝和尚便在这么高的地方,住在一间庵堂里,与白云与山野为伴。
这样的日子,离群索居,常人受不了。
志芝和尚却自得其乐。
乐在何处?他竟然与白云比起了谁更闲!实际上,他心里真的无所求吗?当然不是。否则怎么会坐禅问道,怎么会寻一处如此僻静的所在?其实,不单志芝和尚,从古至今,那些隐居的僧道们,大抵如此。
他们总觉得这样,更有利于修行。
事情就是如此。无论是像你我这样的俗人凡胎,亦或是遁入空门的高僧大德,甚而跳出了三界之外,但凡来这世上一遭的人,终究要找一个身所安、心有闲之处。
人一辈子,不就活这个吗!
本文为“索彦读诗书”原创,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各界先进多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