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赤壁之战
5.收获满满
赤壁之战(包括荆州与曹军的作战)是决定三分局面的一场决战,孙权集团出力最多,损失最大,当然战后收获也是最大。
一是从地盘上,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驻军江陵,程普为江夏太守驻军沙羡,黄盖为武陵太守,外加夷陵(甘宁攻克)、长沙北部,占领了从宜昌到武汉的荆州千里长江沿线,成功将势力从长江下游扩张到长江中游,手中握有吴楚之地。
二是从声望上,此战固然是孙刘联军的胜利,但同时也是孙权个人的胜利。他的果断、冷静、智慧、指挥、决策,都是孙刘联军取得这场胜利的关键,青年孙权英明君主的形象深入人心,奠定了其在东吴集团更为牢固的根基。
6.曹梦破灭
后世称曹操为奸雄,但本人认为曹操是后汉三国时期超过刘备、孙权,排第一位的英雄。
赤壁的大火,不仅有东吴的火攻,还有曹操放火烧船的撤退。赤壁之战中,疫情天灾、人祸诈降、骑兵与舟楫优势互换,曹军大败。曹操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起兵以来最惨重的损失。随后,在江陵攻防战中,曹军再次被孙刘联军击败,不得不放弃江陵地区,在荆州版图被大大压缩。
曹操自兖州起家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壮大,终于成为了汉末首屈一指的割据势力,按照当时各诸侯的综合实力看,曹操是最有能力结束汉末诸侯争霸局面的,但是终其一生曹操都未能完成统一华夏的宏愿,原因是在曹操发展壮大的同时,南方孙权的整体实力稳步提升,先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曹操,结束了曹操在发展中期战无不胜的历史,之后又在江淮地区与曹操形成对峙之势,无暇顾及刘备不断崛起,最终导致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本人曾认为,曹操轻易获取荆州后,用兵过急,如果能听贾诩之言或许是另一种结局,起码不会遭受惨败,让敌我双方实力此消彼长。正春风得意的曹操,此刻心里想的都是尽快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怎么可能理会贾诩的劝谏呢?曹操挥师东下,最终败绩而归,后来再丢荆州重镇江陵。
这里还要说明,赤壁之战在决策上存在问题,是与曹操对东吴第三代领导人孙权的轻视有极大关系。曹操对刘备是极为重视的,但对孙权一开始就没当一回事。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权在东吴掌权之时,曹操还在官渡,应付袁绍的大举进攻,呈焦灼状态胜负未卜,根本就没有力量对江东发动进攻。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下书要求孙权送子为质遭到孙权拒绝,曹操也同样是基于无暇顾及的原因而没有做出任何反应,他的中心任务是统一北方地区,对于20岁出头稍显稚嫩的孙权,在曹操的眼里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
曹操占据荆州之后,给孙权写了一封恐吓信,自认为年轻的孙权是不敢与自己强大的军力相抗衡的,只能是选择投降。万万没有想到,年轻的孙权与老谋深算的刘备联手击败了强大的曹操。在战役进行的过程中,还是因为轻敌的缘故,没有识破黄盖的诈降之计,导致战中被孙刘联军火烧战船。
如果曹操占领荆州之后,能击败孙、刘联军,会加快统一天下的步伐,百姓可以尽快脱离刀兵之苦。
但是,历史没有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