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不下雪,农谚有话说
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最怕一九不下雪”,这短短几个字,却蕴含着老百姓对气候变化的深刻洞察与担忧。数九寒天,“一九” 作为打头阵的九天,其天气状况常常被视为后续天气的风向标,尤其与降雪紧密相连,更是关乎着来年的农事与生活。
老祖宗留下诸多农谚,都在强调 “一九” 下雪的重要性。如 “一九一场雪,猪狗不吃黑”,字面上理解,倘若 “一九” 能降下瑞雪,来年便有望风调雨顺,粮食大丰收,就连家畜都能跟着沾光,吃上精细的粮食。这背后的原理在于,数九寒天里的雪,是大自然给予大地的馈赠。一方面,雪化为水后能滋润干涸的农田,为越冬的农作物提供充足水分;另一方面,低温环境下,藏于土壤中的害虫虫卵会被冻死,大大减少来年病虫害的侵袭几率,为庄稼的茁壮成长扫平障碍,丰收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与之相对的是 “一九不见雪,九九如六月”,它宛如一个警示预言。正常情况下,冬季应是寒冷的,“一九” 若无雪,很可能是大气环流异常,冷空气活动减弱,暖湿气流占了上风,这就为暖冬埋下伏笔。随着时间推移,到了 “九九”,本该是春寒料峭之时,却如六月般温暖炎热。春季本是万物复苏、雨水滋润的生长季,如此干旱高温,会让土地干裂,新播种的作物难以扎根,刚萌芽的幼苗也会因缺水干枯,严重影响春耕春播,农民一年的辛苦劳作可能付诸东流。
还有 “一九不冷,难有好收成” 这句农谚,也从侧面反映出 “一九” 下雪的必要性。“一九” 不冷意味着冬季气温偏高,这首先不利于小麦等越冬作物通过春化阶段。春化作用是冬性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环节,缺少足够低温刺激,作物生长进程被打乱,过早拔节抽穗,后期遭遇倒春寒时,幼嫩组织极易被冻死冻伤,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其次,温暖的冬季使得害虫和病菌在土壤中有了滋生繁衍的温床,待来年春天,病虫害大肆爆发,吞噬庄稼,再好的苗子也难扛虫害肆虐,产量与品质双双受损。
一九降雪的好处
(一)滋养土壤,保湿保墒
“一九” 的雪,是大地的滋养品。雪如同细密的鹅毛,纷纷扬扬飘落而下,轻柔地覆盖在广袤田野之上。每一片雪花都是一个微型的 “蓄水库”,它们相互交织、堆积,慢慢形成一层厚厚的雪被。这雪被宛如给大地披上了一件保暖的白棉衣,将土壤与外界寒冷空气隔绝开来,使得土壤温度不至于过低,让土里的农作物根系免受冻害。就拿冬小麦来说,它们在冬季处于缓慢生长状态,根系依然活跃,雪被下稳定的低温环境,恰是其生长所需,能帮助小麦积蓄能量,为来年返青拔节筑牢根基。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气温回升,雪逐渐消融,雪水又悄无声息地渗入土壤深层,补充土壤水分,让土壤在春耕时节保持适宜的墒情,为春播创造良好条件,种子播下后能迅速扎根,开启茁壮成长之旅。
(二)冻死害虫,减少虫害
冬季是害虫们最难熬的时光,而 “一九” 的雪,便是大自然派出的 “冷酷杀手”。当低温与降雪携手而至,许多害虫及其虫卵便陷入绝境。像蚜虫、红蜘蛛等常见害虫,它们多在土壤缝隙、枯枝落叶或农作物残体中越冬,低温会抑制其生理活动,而大雪覆盖,更是让它们无处遁形。雪后的低温能直接将部分害虫和虫卵冻死,即便有幸存活的,其繁殖能力与活动能力也被极大削弱,开春后难以大规模爆发,危害农作物。相反,若 “一九” 未下雪,暖冬气候会让害虫们逍遥过冬,来年春天气温稍有回升,它们便迫不及待地出蛰,疯狂啃食农作物幼苗,造成缺苗断垄,为全年的农业生产蒙上阴影,农民们不得不投入更多精力与物力用于防虫治虫,成本大增,收成还未必能有保障。
一九无雪的影响
(一)气候异常,春旱风险
“一九” 无雪,很可能是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冷空气活动减弱,暖湿气流占了上风。这种气候异常,不仅会影响冬季的降雪情况,还可能对来年的气候产生连锁反应,增加倒春寒的风险等。正常情况下,冬季该是寒冷的,“一九” 若无雪,为暖冬埋下伏笔。随着时间推移,到了 “九九”,本该是春寒料峭之时,却如六月般温暖炎热。春季本是万物复苏、雨水滋润的生长季,如此干旱高温,会让土地干裂,新播种的作物难以扎根,刚萌芽的幼苗也会因缺水干枯,严重影响春耕春播,农民一年的辛苦劳作可能付诸东流。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数据显示,“一九” 无雪的年份,第二年春季倒春寒的发生概率高达 75%,而正常年份这一数字仅为 30% 左右。农业病虫害防治专家李青山介绍:“冬季的低温和积雪能有效杀死土壤中的病虫害。如果‘一九’期间气温偏高,没有降雪,土壤中的病虫害就可能大量存活到来年春天,这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不利。”
(二)倒春寒来袭,危害作物
“一九” 不冷无雪,还为倒春寒的发生埋下隐患。倒春寒是一种春季气温突然下降的天气现象,它会对刚刚萌芽的农作物造成严重的冻害,甚至导致整个作物季的失败。正常情况下,冬季的低温能让农作物逐渐适应寒冷,进入休眠状态,增强抗寒能力。可若 “一九” 温暖,作物生长进程被打乱,过早萌动生长,抗寒力尚未完全形成。待开春后,一旦冷空气来袭,气温骤降,幼嫩的枝叶、花芽等根本经受不住低温考验,纷纷被冻伤冻死。就像南方的早稻,播种育秧期正值气温回升阶段,若前期 “一九” 无雪暖冬,秧苗生长迅速,突遇倒春寒,大片秧田可能毁于一旦,只能重新播种,延误农时,影响后续生长周期,最终导致减产。再如茶叶,早春萌发的嫩芽是制茶的优质原料,遭遇倒春寒后,芽叶受损,茶叶产量锐减,品质也大打折扣,茶农一年的收成和收益直线下滑。
各地一九景象与农谚验证
(一)北方大地:盼雪护冬麦
北方的冬季,向来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寒冷干燥的空气、呼啸的北风,为降雪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 “一九” 时段,若是大雪纷纷扬扬飘落而下,那便是农民们心中最美的景致。
“一九一场雪,猪狗不吃黑”,这句在北方广泛流传的农谚,生动地描绘出 “一九” 下雪与来年丰收的紧密联系。以华北平原为例,这里是我国重要的冬小麦产区,广袤无垠的麦田在冬日里略显萧瑟,冬小麦却在地下默默扎根、缓慢生长,静静等待春的召唤。一场大雪如同给麦田盖上一层厚厚的棉被,既阻挡了严寒对麦苗的侵袭,又在雪水消融时,为干渴的土地注入生机,让小麦在返青拔节时有充足的水分滋养。有数据显示,冬季积雪较厚的年份,华北地区冬小麦产量平均能提高 10% - 15%,麦粒也更加饱满,磨出的面粉品质上乘,人吃着口感好,家畜的饲料质量也随之提升,真的是 “猪狗不吃黑”,家家户户尽享丰收喜悦。
“一九雪淋头,开春发旺牛”,道出了 “一九” 雪对春耕的助力。东北地区,黑土地肥沃广袤,冬季漫长寒冷。“一九” 的雪融化后,渗入土壤深层,改善土壤墒情,让沉睡一冬的土地变得松软湿润,为春播做好准备。待来年开春,气温回暖,土地墒情适宜,农机手驾驶着拖拉机在田间穿梭,播下玉米、大豆等种子,它们在肥沃的土壤里迅速扎根发芽。而且,雪水还携带了空气中的氮元素等养分,为幼苗生长提供天然肥料,牛儿有了肥美的草料,长得膘肥体壮,春耕劳作更有力,新一年的农事活动就在这瑞雪的润泽下蓬勃开启。
(二)南方水乡:雪少隐忧患
相较于北方,南方的冬季气候较为温和,下雪的日子本就稀少,“一九” 的雪更是难得一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 “一九” 下雪与否对南方农业无足轻重。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以种植油菜、小麦等作物为主。“一九不雪,难润春苗” 这句农谚,反映出当地农民对 “一九” 降雪的期盼。正常年份,“一九” 若能降下些许薄雪,雪花轻柔地落在油菜叶上、麦苗间,虽积雪不厚,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旱情,补充土壤水分,让越冬作物安全度过寒冬。倘若 “一九” 未下雪,持续的晴暖干燥天气,会使土壤水分蒸发加快,墒情下降,作物根系生长受阻,来年春天返青延迟,影响开花结荚、抽穗灌浆,进而导致减产。
再看江南丘陵地带,茶园、果园星罗棋布。“一九无雪,果木忧劫”,道出果农们的隐忧。这里冬季气温虽不太低,但果树同样需要低温来完成休眠,积累养分,为来年开花结果蓄力。“一九” 的雪带来的低温恰到好处,能冻死部分越冬害虫,减轻病虫害发生几率。一旦 “一九” 无雪,暖冬易使害虫虫卵存活,开春后大肆繁殖,危害果树新梢、花芽,像柑橘的红蜘蛛、桃树上的蚜虫等,防治难度大增。而且少了雪水滋润,土壤肥力难以充分释放,果树生长不良,果实品质与产量双双下滑,果农一年的辛苦可能大打折扣。
农谚智慧与现代农业
农谚作为老祖宗千百年来对自然与农事观察的智慧结晶,虽言语质朴,却精准地道出了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这些农谚依然熠熠生辉,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着宝贵的经验借鉴。不过,农谚源于经验,有一定地域和气候局限性,如今,气象卫星、超级计算机等高科技设备让天气预报愈发精准,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温室大棚能精准调控温湿度、光照等条件,即便外界气候不佳,作物也能有适宜生长环境;滴灌、喷灌技术能根据作物需水特性精准供水,节水又高效。这些现代技术与农谚智慧相辅相成,能帮助农民更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保障农业丰收、守护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