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东飞遗幽窟、北岳寝宫旧主庙

牛爷大走四方 2024-05-29 07:08:12

北岳恒山主峰恒山庙主殿朝殿的南端有一个天然大石窟,便是恒山十八景之一的飞石窟。传说,四千年前舜帝北巡至恒山,时值隆冬大雪阻路不能前行,行至河北曲阳遥祭北岳,突有一石飞至帝前,便封为“安王石”,在曲阳以石建庙祭祀北岳。石去山空留下一幽窟,因这一段“灵石东飞”的传说,后世人称之为“飞石窟”。

飞石窟内的平台,三面环壁,一面洞开如门,窟内东岩龛下建有北岳寝宮和后土夫人庙以及梳妆楼。北岳寝宫本是恒山的旧主庙,即北岳正殿,也是恒山较早的古建筑,后来让位于新主庙,成了北岳大帝夫人的寝宫。飞石窟群崖壁上还带有许多摩崖石刻,如“落石遗踪”“峻极于天”“一德峰”“云上胜迹”等题刻。

飞石窟的入口是一座独立柱担梁式垂花门,垂莲柱垂吊在屋檐下。

内廊下彩绘为道教八仙人物,外廊彩绘花卉。

垂花门两侧的抱鼓石雕刻有精美的图案或文字,体现了恒山的文化底蕴。由于飞石窟内的建筑多为北魏时期所建,故推测抱鼓石也应是北魏时期所雕刻,具有相应的历史价值。

垂花门两面完全对称,从任何一面观赏都有相同的艺术效果。

飞石窟内外窟壁上,刻满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刻和诗碑。尤以明代御史王献臣题写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为最,书体流畅,字迹遒劲,同时也是对恒山奇峰怪石的绝笔。

明万历崔一元所题的“路接天衢”,寓意着飞石窟所在的北岳恒山,如同连接天地的纽带,将人间与仙境紧密相连。石刻的内容和形式,既体现了佛教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道教和儒教的元素,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北岳恒山飞石窟的“拱辰”摩崖石刻,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在北岳恒山留下的杰作之一。“拱辰”摩崖石刻的内容取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登北岳恒山》中的诗句:“拱辰耸翠接天宇,飞石窟中藏古寺。”这两句诗描绘了北岳恒山的雄伟壮观和飞石窟的神秘莫测。颜真卿以其卓越的书法技艺,将这两句诗镌刻在坚硬的岩石上,使得文字与山石融为一体,既展现了李白诗歌的韵味,又体现了颜真卿书法的风采。

明嘉靖御史、巡抚李宗枢“登北岳一章”诗刻“石蹬巃嵷紫雾重,金宫窈窕碧萝封。雄蟠朔土中原缈,俯控胡天北峤宗。千古洞岩栖暮液,有时仙磬落长松。套台石窟空丰草,认向青天问故踪”。这首石刻不仅展现了北岳恒山的壮丽景色,还寓含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思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进入飞石窟垂花门后,欣赏着左侧的摩崖石刻,右侧的悬崖有宫墙围着。通往石窟三大殿有数十级石阶,缓慢延伸至三大殿。

远观飞石窟的崖壁上,镌刻着“云中胜迹”的摩崖石刻。

顺着石阶向上,到达第二级石阶平台后,石阶向左转向。

在石阶转角的夹角处,有一依山而建的半坡房,充分地利用了现有的自然条件,而形成寺院的合理布局。

在飞石窟内的平台,三面环壁,一面洞开如门,窟内东岩龛下建有北岳寝宫和后土夫人庙。北岳寝宫,本来它是恒山的旧主庙,即北岳正殿,也是恒山最早的古建筑,后来让位于新主庙,成了北岳大帝夫人的寝宫。于是后人便在曲阳飞石上建了另一处北岳庙。后来历代的许多帝王也都前往曲阳的北岳庙祭祀恒山。

寝宫原为北岳正殿,始建于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435年)位于恒山飞石窟内东崖龛。面宽三间,进深两间,重檐歇山顶,明弘治十四年(1502年),朝廷为进一步扩建恒山,将飞石窟内的旧岳庙改为寝宫,在恒宗主峰半山坡上兴建新岳庙,即恒宗殿。

殿之三面廊柱露明,明间施六抹头隔扇门六扇,裙板、绦环板素面不做雕饰。次间下为坎墙,上置直灵窗。左右檐墙围抱,后檐凹入,依崖成室。上下檐平板枋上施华丽斗拱,挑承出檐。殿顶雍容华美,皆用黄琉璃瓦脊兽,绿琉璃瓦剪边。正脊不用宝刹,两端正吻栩栩如生,山面悬鱼、博风,整个立面形象华巧嵌丽,轮廓俊美,是一座完好的重檐楼阁式建筑。

宫内后部置神龛,龛内北岳大帝和妇人居中端座,左右侍从并列。各像神态自然,体形秀美匀称,为明代原作。

神龛雕造手法精致洗炼,龛前左、右山面柱首施栏额、平板枋,上置十一踩斗拱。外拽出下昂五层,里拽全部偷心,其用材非常小,好似一攒攒小巧的斗拱模形,呈现出非常华美的艺术效果。

寝宫内顶的斗拱及彩绘。

北岳恒山后土夫人庙位于恒山飞石窟内的东岩龛下。后土夫人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庙宇,建于北魏时期。后土夫人庙,也称女娲娘娘庙。

庙内供奉着女娲娘娘,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以泥土造人创造人类,并建立婚姻制度,后世间天塌地陷,斩蛇足,熔彩石以补天。

在古代神话中,后土是与盟主相对应的职务,负责管理土地。由于女娲氏部族对于天下结盟居功至伟,所以天下结盟后,盟主一职由女娲氏部族中的神农氏部落担任,而后土一职则落在了共工氏部族中的一个部落。这个部落后来被称为“后土”,因为当时他们还处于母系社会,领导人是女性,所以“后土”被称为“夫人”。

恒山是共工氏部族赶走了伏羲氏部族后,在他们的地盘上选定的神山。虽然伏羲氏部族的主力部队被赶到了南方,但伏羲氏部族的老家在北方。因此,处在中原地区的共工氏部族选择恒山作为神山,可能是为了防御北方的伏羲氏部族。

后土夫人庙与寝宫之间的崖壁上雕刻着“峻极于天”的石刻,用来形容恒山的山势险峻、雄伟壮观。

北岳寝宫南侧飞檐崖壁上雕刻着“飞石遗踪”的石刻,相传4000多年前,舜帝北巡至恒山,一块灵石从飞石峰破岩飞出,坠于舜帝面前,舜帝就于落石处望而祭祀,封为北岳。

寝宫南侧的耳殿内,有一灵穴,号还元洞,又称“还原洞”。其深莫测,无人敢问津。又一说此洞深数百里,通至曲阳,不过,历朝历代以来,无人敢涉险探秘。入口两侧各立有一通石碑。

一侧为明万历六年的《还元洞记》碑

另一侧为明万历《恒山题还元巧洞记》碑

耳殿的墙壁上嵌有一块清康熙六年的《恒山永革陋规碑记》。

“还原洞”由“货郎担赶蛇救众生”的传说而得名。洞口旁塑有神像,玄武神“脚踏龟蛇”,民间认为货郎就是玄武神的化身,坐化此洞,还原真身。据说,当年一货郎捡到一条冻僵了的花蛇,出于恻隐之心,将花蛇救起并养大后放归于恒山。花蛇经常危害乡民,吞噬牲畜,为祸一方。后货郎得知,便来寻花蛇,花蛇羞愧不敢面见恩人,钻入还元洞再不出来。货郎亦坐化于还元洞口,成北岳恒山的山神。

混元洞口一侧为神像,一侧为两侧石碑所形成的入口。洞口上方嵌有一块巨石,巨石上雕刻着“洞口”二字。

还元洞口上方有两块大型石刻,上为“还元洞”下为“复还天巧”。据《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记载,北岳恒山有一洞,洞内有神祠,曾因遮挡视线而被封闭,后来有人提议拆除封挡,并在洞口上方题写“复还天巧”四个字,以纪念重新开放的情景。

寝宫南侧靠外是梳妆楼,二者相距不到10米。梳妆楼建在高0.5米的石砌台基上,三阶垂带踏道,即可登临。建筑坐南向北,西阔三间,通面阔5.70米,进深两间,通进深5.30米,平面呈方形,重檐歇山式,黄、绿琉璃瓦覆顶,梳妆楼整体外观灵巧多变,是一座装饰性很强的重檐楼阁式建筑。

梳妆楼内供奉着北岳娘娘,因此楼为北岳娘娘及其女眷梳妆专用,古称“梳妆楼”。

梳妆楼顶的崖壁上,布满了历代名人墨客的题刻和诗碑,其中,“一德峰”三字题刻特别显眼,明吴宽书。

“一德峰”的名谓取自高悬于恒山飞石窟南崖的“一德峰”,“一德”两字,涵盖了儒、释、道的玄机。道家所云“一者万物之本也,道于一,造化天地,化成万物”;佛法所讲“德者八功德水,佛之净土有八功德池,八定水充满其中”;而置于儒家,“一德”为文明秩序的起点,所谓正心诚意,是心灵的境界;格物致知,是认识世界;修齐治平,是改造世界。

雁门使者锦洛所题写的“耸翠流丹”摩崖石刻书体流畅、字迹佳丽,是对恒山奇峰怪石的赞叹之词。“耸翠流丹”一词常用来形容山林等景色的壮丽和秀美,其中“耸翠”表示山峰高耸、翠绿欲滴;“流丹”则形容石头或建筑的色彩鲜艳如流动的红色。这个词生动地描绘了恒山景色的独特魅力,表达了人们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向往。

边欣赏着摩崖石刻,边原路返回离开飞石窟。北岳恒山飞石窟,是恒山的一处奇妙景观。它天然形成,气势恢宏,承载着古老的传说与历史。这里有神奇的飞来石故事,增添了神秘氛围。窟内的古老建筑如北岳寝宫等展现着悠久的宗教文化传承。而窟壁上丰富的题刻和诗碑,如“云中胜迹”“一德峰”等,犹如一部无言的史书,记录着岁月的痕迹和文人墨客的情怀。飞石窟以其独特的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北岳恒山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和领略其独特魅力。

2024-04-10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

0 阅读:1

牛爷大走四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