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浑源永安寺(一):六百年前元代古寺、寺像书画四大看点

牛爷大走四方 2024-06-21 12:18:04

永安寺,俗称大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鼓楼北巷,是浑源县境内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建筑,始建于金代,金章宗泰和年间毁于火灾。元延祐二年(1315年),浑源永安寺得以重建。明、清时期,该寺经历了多次修缮,除传法正宗大殿外的其他建筑均为明清重建之遗构。

永安寺山门前是一座四根立柱和三楼的牌楼,上覆琉璃瓦,楣额上书“祐黎保国”四个大字,是一座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

永安寺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有山门、天王殿和传法正宗殿,两侧东西配殿包括观音殿、伽蓝殿、达摩殿、雷神殿及关帝殿。山门为永安寺第一座建筑,山门五楹,黄色琉璃瓦盖顶,中开三门,两旁各有一小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黄琉璃瓦单檐悬山顶,屋顶两坡面各有三个菱形绿琉璃瓦聚锦,屋脊也为黄、绿琉璃。

脊刹为琉璃双层楼阁造型,有很强的伊斯兰建筑的风格,这是因为当年元朝皇帝的母亲信奉伊斯兰教,所以建造此建筑时,加入了伊斯兰建筑的元素。

中门上悬元初大书法家雪庵和尚题写的匾额“永安禅寺”,山门两侧悬挂墨底金色楹联“庄严法相弘济万品传正教,化度空门典传十方颂永安”。

中门前一对石狮造型独特,工艺精湛,表情严肃庄重

山门东西两侧有八字扇面墙,饰有二龙戏珠琉璃壁心。

从中开三门的左侧门进入寺内,天王殿是一进院的主殿,清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正脊饰有二龙戏珠浮雕,坐龙鸱吻,花卉纹垂脊。是一组典型的大悬山式屋顶结合二进院瞻仰楼歇山式卷棚顶的独特建筑。

大殿门上悬元初大书法家雪庵和尚题写的匾额“天王殿”,山门两侧悬挂墨底金色楹联“持国多闻迈搭理上仰北岳,广目增长阿逸多下化俯恒山”。

天王殿(元朝初期称为护法殿),内两侧原塑形象神英威武、手持武器、肩负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的四大天王。中间是,象征着慈悲、宽容,能够除去痛苦给与欢乐的弥勒菩萨和象征着威严、神圣,能够护持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贷洲三洲出家人和护持佛、法、僧平安如愿的韦驮菩萨。

安寺自金代建立以后,曾遭到火灾焚;元初重建、明朝曾再修、清代进行多次修补。清末一直到民国时期,寺院仍处于无人修建的状态,甚至遭到过洗劫。如今,寺内塑像已经不复存在。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也曾一度作为粮仓使用,直到文物保护日渐得到重视,寺院才恢复了禅寺建制,作为文物被妥善保护。

“天王殿”的北侧门窗上方悬挂着元初大书法家雪庵和尚题写“天王殿”匾额的真迹。

天王殿采用传统的木结构与斗拱相结合的建筑手法,体现了金代的建筑风格。殿内支柱排列沿袭金代做法,减少了前槽金柱,扩大了内部空间。

天王殿的西墙为“江河淮济四漕诸龙神像”壁画

天王殿的东墙为“北岳恒山安天玄圣大帝” 壁画

天王殿左右各开一垂花门,通往二进院。侧门的两侧又建有连廊。

西垂花门上悬挂着永安寺管理所所写的 “正宗之殿佛恒住,永安禅寺法长存”的楹联,其寓意为虽然永安寺大殿内佛像不在了,但佛仍然未曾离开;虽然榜书大字"法"字墙已塌,但佛法依旧长存于此。并且这幅楹联亦可读成“佛恒住永安禅寺,法长存正宗之”。

东垂花门上悬挂着“庄严法相婆罗蜜、虎啸龙吟弥陀佛” 的楹联。永安寺正殿的南面为元代主持月溪所书的“庄严”,背面为清代乾隆年间张煖书写的“虎啸龙吟”,“虎啸龙吟”是临济宗独特的修行法门;而天王殿北墙上,还有张煖所写的“法相”,与“庄严”相对,正好组成了“法相庄严”。

天王殿后有个抱厦,挂“瞻仰楼”横匾,卷棚歇山顶,与天王殿相连,可从天王殿穿堂过来,似为戏台的结构。

“瞻仰楼”中间的两根明柱上悬“大寺品茶谈天谈地谈永安不论你长我短转善众生罗刹业,小院参禅迎日迎月迎岁世衹愿国富民安享受世代菩提行”的楹联。

天王殿后左右建有钟鼓楼,均为歇山顶二层楼阁,形制相同。一层为砖木结构,砌有砖墙,外出廊。二层全木结构,悬挂钟鼓。

两侧的回廊

二进院落的正殿为传法正宗殿,也是永安寺最重要、最古老的建筑。元延祐二年(1315),浑源人高定解甲返乡,捐资重建庙宇,并礼聘高僧归云禅师住持,由于高定曾任永安军节度使,回乡后自号永安居士,寺庙因之得名,距今已有七百余年。

大殿坐落在高大的砖砌台基上,平面长方形,前设月台,三面出陛,采用传统的木骨与斗栱相结合的建筑手法,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殿顶中部以黄色琉璃瓦覆盖。殿顶南坡面以黄色琉璃瓦覆盖,孔雀蓝色琉璃瓦剪边。其余各面均覆孔雀蓝色琉璃瓦,北坡屋顶正中有菱形黄琉璃瓦聚锦装饰。

正脊和垂脊为以黄、孔雀蓝为主色的琉璃烧制,间有绿、蓝、黑等颜色,正脊饰游龙戏凤、团花浮雕,繁复华丽,光彩夺目。

脊刹分为三根,立于牌坊和兽首造型的刹座上,刹座上书“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背书“乾隆四十五年”。三根脊刹中为有狮驮宝瓶,左右是白象驮宝珠。

两侧屋脊置八仙、护法天王琉璃彩塑,造型准确生动,为琉璃艺术精品。正脊两端的琉璃鸱吻龙首昂起,雍容华美,气宇轩昂。垂脊满布团花,檐角各立有三个脊兽,一个护法天王,精巧璀璨,熠熠生辉。

檐下明间宽大,次间、梢间略小,沿袭了宋、金的规制,均安装有槅扇门,后壁开板门,其它各壁均用砖砌,下面左右两端“庄严”两个大字。

大殿正面楣额上悬挂有元初著名书法家、临济宗高僧雪庵和尚的手书真迹“传法正宗之殿”之木匾,取“传法正宗”之名,以彰显弘扬正统、延续法脉之意。两侧明柱上悬挂墨底金字“丙申正月张建德撰吕广恒书”的殿联“永传法殿堂庄严水陆六道四生百众;安净土佛陀普渡天地三界十方万灵”。

木匾两侧均有小字落款,引首“昭文馆大学士荣禄大夫掌诸路头陀教特赐圆通玄悟大师雪庵溥光书传法住持嗣祖沙门月溪觉亮立”、“旨大明嘉靖二十二年岁次癸卯五月吉旦山西行都司大同后卫指挥使郭江重修”;落款“旨大明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仲春钦从守备浑源城以都指挥体统行事指挥使云中郭江子郭翰动孙郭恒禄重立”,“旨大元国延佑四年二月日大功德主永安居士孙将仕郎前本州判官高朴建”,“旨大清乾隆二十六年重创并修”。

大殿背面有“虎啸龙吟”四字砖雕,字体部分高出墙面约有一公分,传为清代乾隆年间张煖书在1780年所书。

建筑使用了减柱法,因此保留了更多的空间。

在大殿的上方保留了大柱支撑的天宫楼阁装饰以及藻绿色的元代藻井,显得古朴自然。此藻井开创了明清时期高等级藻井多达二十个角蝉的先河。整个藻井的天宫楼阁,从星檐、斗栱到吻兽、栏杆,无疑也是金代建筑实物的缩影。

传法正宗殿是高定之孙高璞于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捐建的,也是现存的元代建筑。殿内无佛像,但保存有珍贵的元代水陆壁画。

大殿内壁画分上中下三层,壁画面积达170平方米,描绘了800多个人物,将儒、释、道三教汇集一殿,既有释门礼拜的佛、菩萨、天王和反映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场景,又有道教崇信的仙官星君和帝岳诸神,还有儒家礼教中额忠孝节义的典型人物的亡魂,三教仙佛鬼神聚集一堂,共奉佛门世尊,可谓集我国宗教神衹衹大成。为元代重彩笔画,也是存世极少的国宝。被誉为“中国古代宗教人物的图像大全”。(另文介绍)

传法正宗殿的后壁板门。

传法正宗殿前建有东西配殿,面阔七间,进深两间,前出廊,硬山顶建筑。原为观音殿、伽蓝殿、达摩殿、雷神殿及关帝殿。

东配殿内为传法正宗殿壁画复制品“醒世长卷”醒世长卷。“醒世长卷”是殿内水陆众生相壁画中的一部分,共计36组水陆人物故事,涉及236尊水陆人物。这部分壁画以地藏王菩萨为主导,描绘了众多佛教地狱景象和亡灵形象。在水陆法会中,信徒们相信通过供养“醒世长卷”,可以在地藏王菩萨的护持下脱离三恶道苦业,得到十殿阎罗王的慈悲心,免去前罪,重新积善,脱离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无尽火坑、寒冰、孤独苦业,断绝生死,不断精进,福德永驻。

东配殿内为传法正宗殿壁画复制品“转身成佛”。“转身成佛”是永安寺壁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由9组画幅组成,描绘了大威德菩萨引领的阿修罗界水路众生69位。这些壁画通过细腻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生动地表达了佛教中“转识成智”的理念,即通过修行和领悟,将烦恼转化为智慧,从而实现从凡夫到佛陀的转变。

西配殿内为传法正宗殿壁画复制品“化生天道”。“化生天道”是水陆众生相壁画中的一部分,由10组水陆故事84尊水陆人物形成,是总第11幅至20幅。化生天道壁画描绘的是在水陆法会中,众生供养化生天道,可亲近天道,远离三涂苦果,不受轮回苦报业,享受喜乐永驻之福德。

传法正宗殿东西两侧各建有一座垛殿,体量较小,原也为供奉造像的殿宇。

东垛殿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庑殿顶,檐下安装有隔扇门,居中悬挂“弟不二有仁义、禅茶相一无先后”的楹联。

西垛殿同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庑殿顶,檐下安装有隔扇门,居中悬挂“求破世界儿孙事,舍得今生福贵田”的楹联。

浑源永安寺不仅是一处重要的宗教建筑,其内部的壁画也是研究中国宗教思想演变和变化的重要资料。壁画中的人物形象生动,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是研究古代绘画艺术的宝贵资源。

2024-04-11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

0 阅读:1

牛爷大走四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