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进行现代农业防灾减灾?

科普三舍 2025-02-08 01:53:20

我国地处地球环境变化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地形结构特别复杂,具有从寒温带到热带、湿润到干旱的不同气候带区。天气、气候条件的年际变化很大,气象灾害频发,农业受气象条件影响剧烈。

据统计,农业气象灾害引起的我国粮食产量损失通常占到总损失的70%~80%。特别是当前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引发了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的新特点,如:

北方干旱缺水与南方季节性干旱加剧,干旱伴随高温使危害加重。大雨、暴雨频次增加导致部分地区洪涝与湿害加重。新疆融雪性洪水频发。黄淮地区霜冻加重。小麦干热风危害有所减轻,但雨后枯熟危害加重。太阳辐射减弱导致雾霾天气增多阴害加重。

......

此外,气候变暖还导致植物病虫害危害期提前和延长,范围北扩,繁殖加快。同时,经济社会转型也导致农业系统的某些矛盾加剧。

可见,农业生产活动与气象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每个环节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气象条件,农业气象条件异常或农业利用不当就会发生农业气象灾害。因此,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

现代农业防灾减灾

现代农业防灾减灾基于现代农业的贸工农一体化产业体系采取的系统性气象灾害防御措施与减缓适应对策,以统筹协调和优化配置全社会的减灾资源,科学指导防灾、抗灾和救灾等各个减灾环节,最大限度和高效率地减轻农业气象灾害的损失,包括改善作物局部生境和增强作物生产系统减灾能力,针对不同作物和气象灾害类型的减灾和避灾措施,形成政府主导、农业企业发挥市场机制和公众广泛参与的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的综合减灾格局。

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需要从改善作物局部生境和增强作物生产系统减灾能力两方面着手,其基本思路是:

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与防灾工程建设,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预报体系,调整种植结构与作物品种布局,提高农业气象防灾能力。要培育抗逆、高产、优质品种,利用有利天气实施人工作业,提高农业气象减灾能力。研发推广灾后补救技术,健全多元救灾体制,扩大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提高农业气象救灾能力。政府要加强减灾管理,统筹协调全社会减灾资源,加大支农和减灾投入,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应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科学决策水平。

0 阅读:0
科普三舍

科普三舍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