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学位授予、职称晋升、项目结题,都对论文发表数量有“硬性”要求。
如果扩招博士将增加发论文需求,那么在学术期刊和版面有限的情况下,未来高校教师发论文、评职称会不会更难了?
博士,越来越多
近日,国务院学位办公示最新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此次共新增8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9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新增专业学位博士点35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566个。
新增授权点,意味着研究生或将进一步扩招。其实此前教育部就已经明确要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尤其是扩大专博招生规模。
2023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到“十四五”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及教育部发布数据统计,2014~2023年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已经翻倍,从2014年的62.13万人,增长至2023年的130.17万人。其中,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114.84万人,相较2014年增长109%;博士研究生15.33万人,相较2014年增长111%。
发C刊,越来越难
研究生培养规模越来越大,一个矛盾日益显现。
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是衡量学者学术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即便“破五唯”后,绝大多数高校仍把这作为学位授予条件之一。
而且不仅学位授予,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的职称评审、项目结题,也都对发表学术论文有要求。
高校老师评正高职称,有的学校要求发6~8篇的C刊论文;硕士毕业需要北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博士毕业至少需要1篇C刊论文……发论文需求数量巨大,但学术期刊的数量却不足,这已成为一对不可回避的矛盾。
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平台发展中心主任张国涛曾在采访中表示:“每年的论文发表需求就摆在这里,实际上我们的期刊是提供不了那么多版面、那么多发稿量的。”
我国的学术期刊少吗?如果从绝对数量看,似乎也不少。2021年全国出版期刊10185种,其中学术期刊达6449种,占到期刊总数的60%多。
但从现实需求看,仍解决不了“僧多粥少”的困境。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3)》显示,2018—2022年中国科技期刊总量从4973种增长为5163种。从学科分类来看,技术科学类占44.01%、基础科学类占30.47%、医药卫生类占22.49%。
2022年,中国被SCI收录的科技期刊数量为235种,其中137种为一区期刊。虽然中国SCI期刊数量及发表文章体量呈缓慢增长趋势,但增速远不及中国作者发表SCI论文的增长速度。蓝皮书认为,需进一步增加期刊数量和总载文能力,并持续提升学术影响力。
除了单纯的期刊数量问题,论文投送中其他因素也可能造成论文刊发难。
比如江苏某高校管理工程学院教师表示,结题报告送审外审的时候,没有论文很难通过。但他所在研究领域权威期刊就两三本,想在上边发表论文的人非常多。
有人表示,期刊很多稿件都被约稿占据了,真正可以写论文发表出来的空间很少,资源很少,需求的人很多。
还有博士“吐槽”,有期刊存在学校背景和职称歧视,对于博士生的论文并不接收的情况。
以上种种都让为了评职称和项目结题的高校教师,以及为了毕业生的学生感到,发论文,尤其是在C刊发论文,真是太难了!
管理,越来越严
一方面,发表学术论文成为在读研究生、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评职称的“刚需”;另一方面,由于核心期刊数量和版面均有限,投中的难度越来越大。
矛盾之下产生的发论文“难题”,让一些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他们声称花钱就能搞定论文写作、发表等一系列问题,骗局多样,招数百出。
去年10月,《四川法治报》曾报道了大连多名高校教师花费百万找“枪手”代写代发学术论文。当老师得知上当后,将“枪手”起诉至法院维权。在“枪手”被判还款的同时,法院还向大连市教育局发送关于整顿师风师德的司法建议,同时抄送辽宁省教育厅。
为规避论文买卖、代写代投等学术不端行为,有些迫切完成发文任务的高校教师选择其他办法——发“水刊”。
虽然大部分“水刊”是正规学术出版物,但由于其年发文量大,对文章水平要求低,支付较高的版面费即可快速发文,这给我国的学术生态造成了很大伤害。
2022年教育部在答复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代表提出的“关于建立科学学科评估系统营造高校创新性学术氛围的建议”中明确表示:
为加强学术期刊规范管理,坚决抵制和纠正学术不端行为,科技部建立科技期刊预警机制,将存在学术声誉较差、版面费收取过高、稿源分布异常、发文量增长速度畸高等问题的国际科技期刊,列入预警名单;将罔顾学术质量、管理混乱、商业利益至上,造成恶劣影响的国际科技期刊列入黑名单,对发表在黑名单期刊上的论文,在各类评审评价中不予认可。
2021年12月31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团队首次发布《国际期刊预警名单》(试行),每年对名单更新一次,旨在提醒科研人员审慎选择成果发表平台、提示出版机构强化期刊质量管理。今年2月,2024年度预警名单已经出炉。
《国际期刊预警名单》(2024版)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高校也建立起校内的期刊预警机制,创建本校的“负面清单期刊目录”“重点监控期刊目录”“SCI期刊黑名单”等,且不定期更新,明确在“预警目录”上发表的论文不属于教职工工作业绩计分和奖励认定范畴,在科技评价中不予经费支持,在职称评审中不予认定。
论文,不是唯一
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期刊投稿乱象其背后的逻辑之一是高校评价体系导致的旺盛需求。为应对此类问题给学术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相关部门已出台方案及指导意见,对高等教育实践倡导多元、综合性的评价标准。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扭转教育评价中“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的导向。对“论文”考核指标进行解绑降温。
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高校积极探索,发表学术论文不再作为申请学位的硬性指标,而是以更多种形式的创造性成果来衡量博士生的学业质量。
今年4月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中规定,学位分为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等类型,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申请人可通过规定的实践成果答辩获得相应学位。这也就在法律层面明确了授予学位不再“唯论文”。
不仅在学位授予方面,如今越来越多高校在职称评定中也破除了对期刊论文量化指标的过度依赖。不唯论文,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已成为我国高校人才评价与职称制度改革的新方向。
北京工业大学将科技成果转化业绩纳入职称考核指标,并提高赋值权重。受益于职称制度改革,该校张跃明教授依据他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取得的突出业绩,晋升教授职称。
山东理工大学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用中,也摘掉了论文指标的“紧箍咒”。尤其是学校开创性地设置了“成果转化型教授”,侧重以学术价值和社会贡献为考核导向。
此外,陕西省也推行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改革,明确技术转移人才参与职称评审的两条成长路径和评价标准。西安石油大学教师严正国成功研发应用于油气井套损和井下问题诊断的可视化检测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凭借成果转化贡献成功获批教授职称。
归根结底,满足论文发表需求,不能光指望增加期刊,还要健全学术评价的价值体系。除了适度增加期刊外,不让论文发表成为高校教师、毕业生不堪承受之重,或许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楠. 中国SCI期刊增速不及中国作者发文增速[EB/OL]. [2023/11/30]. 科学网.
[2]发文需求量巨大 学术期刊数量难满足 如何解决?[EB/OL]. [2024-05-26]. 央视新闻客户端.
[3]邓倩倩 郑天虹 顾小立. 为什么博士生难以按期毕业?[EB/OL]. [2023-11-28 ]. 新华社.
[4]韩天琪. “黑名单”能否堵死“烂期刊”[N]. 中国科学报, 2019-05-15 (1).
[5]教育部、各高校网站。
观察者
了解一下博导的待遇就知道为什么要扩招了
八号楼下有车
扩招这么快,每年一个10%,全球罕见
郑基勤
读书读到中老年。有鬼用
湛蓝
人大应该对教育部的该项政策举行质询。博士扩收或是一些人要彻底断绝弱势群体子女靠学习改变命运的途径,让寒门博士读了也得不到好的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