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您的每一份支持都会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创作出更好的文章,希望您能够给我这个机会,同时也是对我文章的一种认可。
1898年5月,项英出生在湖北省武昌县的一个贫穷的职工家庭,由于家境贫困,项英15岁时便进入工厂打工。期间,他亲身体会到了资本家的剥削和罪恶,对此心生厌恶。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年轻的项英也开始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心生向往。
1920年,项英率领工人发起了第一次罢工运动,这也成为了他职业革命的一个起点。此后,在党的关心和指导下,项英逐渐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并于1922年4月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此后几年,项英成为了我党在工人运动中的先锋和重要领导人之一。在他的领导下,武汉的许多工厂都成立了工会。这一时期,他深入基层,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受工人群众的信任。
在罢工运动遭到血腥镇压,导致流血事件发生后,项英不仅没有被吓退,反而积极开展营救活动。这一时期的经历让项英在群众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他是当时大家公认的最重要的工运领袖。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全国革命运动陷入低潮,项英秘密转移到上海继续进行工人运动。当时,上海正处于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但项英依然努力开始革命活动。
1930年底,根据中央命令,项英进入中央根据地,在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方面,项英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他同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志建立了红军总政治部,在历次反“围剿”斗争中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为保障前线粮食需求,项英带头勤俭节约,反对一切浪费的行为,先后为前线送去了24万担粮食,保证了前线的供应。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共中央作出了战略转移的决定,主力红军开始长征。要想成功转移,这就意味着要有人承担掩护的责任,而面对五十万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任何继续留下来的同志都知道这必然是一场艰难的战斗,必须要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
在红军主力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项英站了出来,承担了掩护红军主力转移的重任。
当时,项英和陈毅等领导人率领红24师和地方武装大约1.6万人留下来开展斗争,虽然总人数加起来达到3万人左右,但面对国民党军队的五十万大军根本微不足道,加之在这3万人中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是伤员,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
根据中央的命令,项英等人需要死守瑞金、宁都、会昌和于都之间的地区,等最后一支队伍成功转移后,他们的任务才算完成。
尽管此时面临的情况十分不利,但项英等领导人仍然坚决执行任务,要求每一位战士都必须战斗到敌人的刺刀顶到胸口的最后时刻。
一开始,为了给主力红军转移争取更多的时间,留下来的战士们继续正常办公,迷惑敌人。一个月后,蒋介石才得知红军主力转移的消息。恼羞成怒的蒋介石立即下令清剿留守下来的红军。
期间,由于跟中共中央失联3个月,项英率领战士们继续坚持战斗,并等待中央命令。直到1935年2月5日,中共中央才给项英发来了电报,要求他们进行突围。
随即,在敌人已经临近根据地的紧急关头,收到中央命令的项英才立即率领部队突围。此后三年,项英、陈毅等人在南方地区展开游击作战,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清剿”,他们几乎跟野人无异,靠吃野菜、喝雨水充饥。
尽管如此,项英仍然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在绝望的情绪弥漫部队之时,他始终以积极的态度鼓励战士们振作起来坚持战斗。
在项英的领导下,南方各游击区的战士们逐渐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有了落脚之地。项英等同志在这一时期的工作受到了中央高度评价:
“项英同志及南方各游击区的同志在主力红军离开南方后,在极艰苦的条件下,长期坚持了英勇的游击战争,……以致能够保存各游击区在今天成为中国人民反日抗战的重要支点,使各游击区成为今天最好的抗日军队之一部。这是中国人民的一个极可宝贵的胜利。”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共中央同国民党当局展开了艰难的谈判,最终迫使国民党同意停止对南方红军和游击队的进攻。这就为日后南方各游击队合编奠定了基础。
1937年11月,叶挺、项英先后抵达延安,中共中央决定由两人负责组建新四军,接到任务后,项英跟叶挺、陈毅等同志先后前往武汉、南昌、皖南等地,相继同分散在南方8个省份14个地区的游击队取得联系,传达了党中央关于组建新四军的命令。
在很短的时间里,这些游击队便合编为新四军,到1940年,新四军已经发展到了9万人,根据地面积也进一步扩大。成为了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谈及这段经历时,陈毅对项英的贡献作出了重要评价和认可,他说:
“项副军长以其历史地位在全党的威信,使南方八省游击队造成铁的力量。以后跟叶军长合作,使改编成功,这是本军成立的关键。”
然而,新四军的发展壮大成为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眼中钉”、“肉中刺”。为此,国民党方面致电朱德、彭德怀和新四军军长叶挺,要求新四军开赴黄河以北。
而在此之前,正在重庆开展统战工作的周恩来和叶剑英已经提前获知了国民党方面的阴谋,蒋介石已经派遣顾祝同“扫荡”新四军。中央军委收到周恩来和叶剑英的来电后,立即要求叶挺、项英等人做好自卫准备,并同意他们转移到黄河以北,避免与国民党摩擦。
1941年1月4日,叶挺、项英率领新四军转移至茂林一带时,遭到了埋伏在这里的国民党反动派的袭击。最终,在经过7个昼夜的激战后,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等领导人遇难。皖南事变以这样惨烈的局面结束。
实际上,早在1938年时,毛主席就曾建议项英向茅山一带扩大根据地,因为随着皖南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一定会让蒋介石心生不安,并采取行动。
然而,项英不愿意离开自己开辟出来的皖南根据地,为了缓解皖南根据地的不利局面,他曾在1940年向粟裕发出调令,希望他率兵支援皖南。
粟裕在接到项英的命令后,认真分析了皖南根据地的情况,认为此时新四军不宜跟国民党军队展开正面交锋。于是,粟裕拒绝了项英的命令,并向中央作了汇报。
中共中央得知此事后,对粟裕的做法表示赞同,并要求他保存力量,等待时机。项英迟迟等不来粟裕,又不愿放弃皖南根据地,便找到了毛主席,希望得到毛主席的支持。
没想到的是,毛主席也同样赞同粟裕的军事判断,并明确表态称:“粟裕的一兵一卒都不能动。”最后,毛主席再次要求项英向茅山一带转移,建立根据地,避免被国民党军队包围,但项英最终没有重视,导致了皖南事变悲剧的发生。
项英在皖南事变中“负有责任”,但这不影响他仍然我党最杰出的早期领导人之一,是名副其实的抗日名将。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