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糁(chà shēn):指残次的碎米。
译文:锅盖一揭开,满室飘散百种蔬果的清香,不需加糖,只稍微点缀些盐,就足够美味。
大家围坐在朝阳下,一同品尝这热腾腾的腊八粥,每一口都饱含着热情与温暖的心意,蕴藏着浓浓的人情味。
赏析:清代诗人王季珠的《腊八粥》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腊八节喝粥的场景,饱含生活的温馨与人情的真挚,诗句虽浅显易懂,却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
这首诗以腊八节为背景,聚焦于一家人围坐饮粥的日常画面,展现了节日的温馨氛围和家庭的和谐美好。腊八粥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象征,不仅是一碗粥,更是岁末对团圆、丰收和美好生活的寄托。诗人通过“开锅便喜”“团坐朝阳”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简单幸福的满足和珍惜。整首诗虽未直接言及节日的典故和传统,但字里行间却透露着深厚的文化根基,让人感受到腊八节的节俗与内涵。
诗的语言质朴自然,描写贴近日常生活,却又不失诗意。开篇“开锅便喜百蔬香”一句,将腊八粥的丰盛与香气扑面而来的画面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差糁清盐不费糖”,点出腊八粥的本质是朴素平实的美味,既不奢华,也无需繁复,正契合传统节日注重节俭和本真的特点。后两句“团坐朝阳同一啜,大家存有热心肠”则转向写人,刻画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将节日的温暖情感升华为一种人际间的关怀与分享。
诗人在描写场景时,巧妙地将动静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生动的节日氛围。“开锅”“差糁”这样的动作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看到煮粥的繁忙与期待;而“团坐朝阳”“热心肠”则以静态描绘,将画面定格在温暖的阳光下,传递出一种岁末寒冬里难得的和煦与幸福。整首诗意境平和,宛如一幅淡雅的生活画卷,令人回味无穷。
腊八节喝粥是中国延续千年的传统习俗,腊八粥所用的原料种类繁多,不仅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富足,更蕴含着“合”的观念——一家人其乐融融,共享美味。诗中不仅通过“百蔬香”传递丰盛与自然的气息,更以“热心肠”点明了腊八粥所承载的温暖和爱。这不仅是对传统节日的歌咏,更是对生活中平凡幸福的歌颂。
《腊八粥》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小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既写出了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也刻画了家庭生活的温暖画面。诗人以小见大,通过一锅热粥传递了岁末寒冬中的人间温情,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亲情、团圆与分享的珍视。这首诗犹如一碗清香四溢的腊八粥,温暖了每一个读者的心。
作者简介:王季珠,字馨吾,号旷庐,清代诗人,生于浙江省。他是一位热爱自然、擅长吟咏的文人,居住在顾山,常常在种花养竹的环境中创作。王季珠的诗风受到陆放翁的影响,书法则受赵松雪的启发。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著有《旷庐草诗集》,其中包含了大量反映他对生活和自然的思考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