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姨家有三个儿子,小儿子小伟最近又因为钱和两个哥哥闹翻了。
事情说来也简单,小伟在去年就已经辞了工作,整天在家闲着。
最近,下定决心要做点小生意,但找父母借了一笔启动资金后,觉得不够,又跑去找两个哥哥借。
两个哥哥一个支支吾吾没有松口,一个索性直接拒绝,还劝他先去找份工作安稳下来再说。
小伟急了,直接在家族群里发了一大段话:什么“哥哥们这么抠门”“父母那么偏心”“自己多可怜”之类的,说得满满的委屈。
结果家庭聊天群彻底炸了锅,最后还是邻居劝和才勉强平息了风波。
其实,这样的故事,身边并不少见。
兄弟姐妹之间本该互相扶持,但有时候,总有一些人喜欢埋怨别人,讨好外人,甚至处处只看到家人对自己的“亏欠”。
而这样的特点,大多和“穷相”有关。
下面我们来简单聊聊,那些兄弟姐妹间常见的“穷相”特征。
眼穷:盯着家人钱财,却无能自力更生刘姨的大儿子老李,每天早出晚归,打两份工,虽然辛苦,但日子越过越好。
二儿子阿诚,在厂里当管理,收入不算高,但也足够养家糊口。
反观小伟,三十多岁了,不是打游戏就是睡懒觉。
这就算了,他还总是盯着哥哥们的钱。
比如老李出国旅游一次,他回来看见发的朋友圈,就打电话过去阴阳怪气地说:“哥你过得挺潇洒啊,怎么不想着接济一下我呢?
”听了让人哭笑不得。
对外赚钱,他没本事,但家里谁日子好一点,他立马“请示拨款”。
父母也没办法,时不时就补贴他一点,可大家心里明白,这样的日子不是长久之计。
眼睛总盯着别人的钱,缺少主动赚钱的能力。
这种“眼穷”的特点,不只让自己陷入困境,也容易让亲密关系陷入冷淡。
家庭资金有限,每个人都要努力开源,而不是一味夺权。
这是道理,也是现实。
嘴穷:对家人恶语相向,对外人阿谀奉承兄弟姐妹之间,互帮互助是常事,但要是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就变了味。
小伟不仅“眼穷”,还“嘴穷”,一边挑剔哥哥们不帮他,另一边却对外人好得不得了。
常听刘姨说,小伟总计较小事。
比如有一次兄弟聚餐,他来了,但只点了最贵的菜。
吃完了快结束时,他悄悄说忘带钱包,最后由大哥买单。
可就是这个小伟,转头到外面请朋友吃饭,又大方得不行,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有人劝他:“兄弟还在冷着呢,你倒是给个台阶。
”他只呵呵笑笑:“不说这些了,不影响我跟朋友的交情。
”听了真让人无语。
对家人恶语相向,对外人却一片热情,这样的人,结果往往是家人越来越疏远,外人也未必真心对他好。
嘴巴两面派,最终伤害的,还是他自己。
手穷和脚穷:不愿为父母付出,却把精力浪费在娱乐上小时候,兄弟姐妹分工明确,大哥负责干重活,二哥勤快得很,但小伟什么都偷懒。
人们都说,孩子长大后会变得懂事,可小伟似乎长大后反而越来越懒。
前几天,村里有人看见小伟在家附近和朋友打牌,玩得特别开心,可两天后传出刘姨生病的消息,他却没露面。
大哥又气又无奈,只说了一句:“都三个儿子了,到最后还是我一个人照顾。
”
再看看小伟的朋友圈,风景名胜拍了一堆,连吃饭下馆子都拍。
可说到回家,仿佛千里万里,都走不动。
有人劝过他,哪怕是父母年纪大了没办法照顾太多,也至少做到心意周到。
他摇摇头,说:“我爸妈身体挺好的,我不怕。
”这话让人哭笑不得。
手里没能力做实事,脚下也懒得去,为了不必担负责任,能找到再多借口。
父母养大了孩子,却得不到一句嘘寒问暖。
这样的“穷”,不止是经济上的,也是人情上的。
帮助兄弟姐妹扔掉“穷相”,比埋怨更有效那天,小伟大哥叹气说,兄弟之间的确有差距,但抱怨没用。
他后来主动找了个机会,全家人一起吃了顿饭。
席间,他当着小伟的面提议:“咱不说以前的事了。
我也不要求你一下子变得多好,但每次家里有事,你能不能上点心?
”小伟虽然有些不情愿,但最终还是答应了。
从那顿饭以后,刘姨也感觉三个儿子之间的关系,多少缓和了些。
在生活中,很多人遇到类似的小伟时,第一反应是气愤甚至想彻底拉黑。
但冷静一想,关系中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
尽管有些兄弟姐妹身上的“穷相”让人难以忍受,但只要家仍是家,亲人还是亲人,多一点耐心和沟通,才有可能找到解决之道。
生活中的“穷”,有时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态度的问题。
兄弟姐妹的关系,就像一棵树的根系,表面各有各的枝叶,但最深处依然连在一起。
每个家庭都有它自己的难处,都有它特别的矛盾,但也有特别的温暖。
那些让人难以接受的“穷相”不是一瞬间形成的,更不可能一瞬间改变,可多一份善意,少一点争吵,也许家里的那片土地,会长出新的绿色。
终究,家是一个心落地的地方。
每个人都要向内看一看,如何让这片土地更温暖、更宽厚。
真的做到这一点,“穷相”也许就会慢慢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