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为《100位传奇诗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纪录栏目
▼
公元757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投奔了刚刚登基不久的唐肃宗,得官左拾遗,然而好景不长,到任不到一个月,杜甫就因营救宰相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之后,杜甫回了一趟在偃师的故居,次年春返回华州,途中见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写下了著名的“三别”和“三吏”,这6首诗堪称诗史,很好地记录了“安史之乱”的真实景象。
在华州,杜甫过得并不开心,原本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梦想,适逢乱世,自己却无法报国安民,再加上政权不稳,官场浑浊,所以公元759年,杜甫一怒之下就辞了官职,携带妻儿远赴秦州,打算在那里避世不出。
可是当时秦州也不太平,吐蕃势力不断扩张,无法久住,无奈之下,杜甫不得不再次举家迁移,在冬底到达了成都。
次年,在严武和高适等友人的帮助下,杜甫盖了几间草堂,即“浣花草堂”,暂时有了可栖之地。随后,杜甫开始种树、种竹、种菜,生活有了起色,虽依然衣食堪忧,但好歹不用带着妻儿四处奔波。

公元761年,也是一个春日,夜里下了一场细雨,因心情不赖,杜甫就即兴写了一首《春夜喜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首,一起欣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野径:指田野间的小路;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旧有大城、少城,少城古为掌织锦官员之官署,因称“锦官城”。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也曾在蜀州为官,所以杜甫对蜀地有很多记忆。
杜甫这首诗很经典,1000多年过去后,还被写入了小学教材,为适龄儿童必读之作。下面我们就详细解读一下这首诗,诗文大意为:
好雨似乎懂得挑选合适的时节,正在春天万物复苏,等待萌芽生长时,它就从天而降了。绵绵的细雨伴随着春风,在夜晚悄悄落下,无声无息地滋养着大地上的花草树木;
远远望去,田野间的小路上乌云密布,一片漆黑,只有江面上行驶的渔船还在闪烁着灯火。第二天太阳破晓之时,再去看看那些被雨水淋过的地方,花丛不知不觉已经盛开,整个成都城一片姹紫嫣红,而细看那些花朵,由于沾着雨珠,也显得格外沉硕美艳。

虽然诗题为“春夜喜雨”,但是在诗中,诗人并没有刻意去描写那种欣喜之情,仅仅是通过对景象的描写,达到了一种“春雨贵如油”的境界。
在首联中,诗人称春雨为“好雨”,情绪并不是很强烈,因为这种“好”并非形容大旱之后的喜得甘霖,而是它来得恰到好处。
在颔联中,诗人写“潜入夜”,对应的是“细无声”,非常生动形象。春风和煦,拂面温柔,就连下雨都是静悄悄的,它并没有要讨好世人,而是不动声色地滋润着万物,这种拟人化深刻体现了“默默奉献”的精神和情怀。
颈联两句诗,诗人笔锋突转,虽然还是那样的静,但远望田野间却是乌云密布,漆黑沉重。实际上,诗人这样形容,是在表达自农耕时代到文明繁荣,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某种敬畏:天不语自高,地不语自大。
春雨也一样,它不喧嚣,不邀功,只是无声地付出,让大地焕发生机。之后,诗人又把视线转移到江面上,看见渔船烛火还在闪烁,这既是一种风雅,也在暗示捕鱼人的辛苦,已经是夜里了,天还下着雨,而他们还在劳作。

尾联两句画面又变得明朗起来,晨起后,发现百花盛开,世界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也正应了诗题中的“喜”字。延伸一点想,虽然杜甫在成都有了几间草堂可以栖身,但其实过得并不好,正如他在诗中所写:“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那些为柴米油盐愁闷的日子,何尝不是漫漫长夜,“野径云俱黑”,可是第二天太阳升起后,昨日种种已经成为了历史,新的一天群花争艳,尘埃消尽,又是全新的光景。
人生不就是在不断求舍中,慢慢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吗!
杜甫渴望经邦济世,也梦想着有一天能匡扶社稷,指点江山,可是命运没有给他那么好的剧本,他的小儿子甚至在他封官后,还被活活饿死了,这些都是他心中的意难平。
可是,终有一天他会发现,一切都是虚妄,既然有些事情无法左右,那不如好好享受这场春雨,和一个妙曼的春天。
如此,我们这首诗也没有白读,生活无处不在给人启迪,悟者自悟,通者自通。
了解更多古代诗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