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能源法》正式颁布
可再生能源发展再添法律保障
2024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以下简称《能源法》)正式颁布,自2025年1月1日起实施。从启动起草到表决通过,历时整整18年,《能源法》旨在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可谓是我国能源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值得关注的是,《能源法》明确提出,国家支持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合理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对于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能源法》指明,国家推进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支持分布式风电和光伏发电就近开发利用,合理有序开发海上风电,积极发展光热发电。
千呼万唤始出来,从《可再生能源法》到《能源法》,在推进“双碳”目标的当下,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在2024年再添法律保障,底气更加十足。
02. 新能源成新增投产电源主力
发电装机规模首超煤电
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历程中,2024年为全行业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截至6月,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达30.7亿千瓦,其中煤电以11.7亿千瓦装机占到总发电装机容量的38.1%,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合计11.8亿千瓦,占到总装机容量的38.4%。至此,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煤电,标志着能源电力结构持续优化,电力生产供应绿色化不断加速。
新进展不止于此。2024年7月,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合计达到12.06亿千瓦,提前六年实现了中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所承诺的“到2030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11月,全国累计核发绿证达47.56亿个,其作为我国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1个绿证单位等于1000千瓦时可再生能源电量。此外,按照区域来看,西北电网、华北电网、东北电网全年装机规模分别突破5亿、3亿和1亿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分别达到53%、47%和44%,在装机规模再上新台阶的同时,利用率也保持较高水平。
03. 可再生能源消纳红线松绑
合理利用机遇和挑战并存
装机再创新高,加强新能源电力消纳,发得出、供得上、用得好才是最终目的。在“新能源利用率”目标的激励和敦促下,风光利用率和消纳量得到大幅提升。其中,风电利用率由2016年的82.4%提高至2022年前11个月的96.7%,光伏发电利用率由2016年的90%提高至2022年前11个月的98.2%,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但在高消纳的背后,高额的成本压力也愈发突出,消纳红线科学化、利用率合理化呼声渐起。2024年5月,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在保证经济性前提下,资源条件较好地区的新能源利用率可降低至90%。从2018年开始明文制定的新能源95%的消纳红线自此放宽,取而代之的是,结合各地实际研究确定分地区的新能源利用率目标。
由95%到90%的松绑,为下一步更充分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打开了契机,无论对于入市挑战还是大基地消纳,亦或是火电的灵活性改造和储能需求的市场化运转,均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要知道,“松绑”绝不等于降低要求,而是更加强调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确保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同时保持合理利用水平。
04. 新能源入市已成定局
电量和电价不确定性考验尚存
“管住中间、放开两头”,自2016年发展到2023年,全国市场交易电量增长了近5倍。直至2024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首次明确,促进电力资源更大范围优化配置的作用不断增强。
利好之下,新能源入市成为定局,部分省份率先敲定节奏。例如,山东省《关于健全完善新能源消纳体系机制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分类、逐步提高新能源市场化交易比例,稳步推动新能源入市。再如,2025年1月1日起实施的《2025年浙江省电力市场化交易方案》明确,统调风电、光伏在中长期市场采取自愿参与绿电交易的方式,在现货市场原则上90%的电量分配政府授权合约,执行政府定价等政策。另有广东、江苏、湖北等数十省份,赶在年底前纷纷发布相关政策,积极推动新能源入市。
入市意味着供给侧价格的全面市场化,而且有助于提升电网运行安全性和经济性。然而同时,新能源入市比例越高,对于单个电站获取发电计划而言难度越大,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系统成本及辅助服务费用也相应升高,增加电站成本分摊压力。电量和电价不确定的考验尚存,入世后有待持续研究。
05. 光伏全产业链坠入“冰河期”
行业多次呼吁加强自律
据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4前10个月,我国多晶硅价格下滑超35%,硅片价格下滑超45%,电池片、组件价格下滑均超25%。同期,国内光伏制造端(不含逆变器)产值约7811亿元,同比下降43.17%;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硅片、电池片、组件)约281.4亿美元,同比下降34.5%。
不得不承认,2024年全产业链进入“冰河期”这一现实。为此,全行业也在一次又一次呼吁加强自律。7月、10月、12月,业内主要企业关起门来,开了三次以自律为主题的会议,光伏行业协会甚至用给出“指导价”的方式,意图实现“反内卷”的行业自救。只不过,在央国企的大规模集采招标中,“指导价”终究未能发挥想象中的“指导”作用,或多或少让人有些唏嘘。
穿越“周期”需要多久,行业众说纷纭,但具体时点上的预测越来越少。市场成熟过程免不了阵痛:“一刀切”的价格限定难以奏效,但自律终归是正途。如何不进行低于成本的恶性竞争,何以实现有效自律,或许才是“解冻”的症结所在。
06. 风电下乡大幕正式拉开
土地及消纳等难题仍待破解
2024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在具备条件的县(市、区、旗)域农村地区,以村为单位,建成一批就地就近开发利用的风电项目,探索形成“村企合作”的风电投资建设新模式和“共建共享”的收益分配新机制,推动构建“村里有风电、集体增收益、村民得实惠”的风电开发利用新格局。
风电下乡正式拉开序幕,鼓励探索备案制、依法加快办理相关手续、降低村集体投资风险,一系列利好措施纷纷上阵。紧随其后,安徽、内蒙古、宁夏、云南、陕西、甘肃、湖北、山西等地也接连发布行动方案,打开了风电发展的新空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曾经困扰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土地、消纳等问题,在风电下乡过程中仍待探索与破解。前有光伏发电“整县推进”并不算成功的探索,千村万乡的驭风之行任重道远。
07. 储能调度运用持续增强
大好形势之下痛点不容忽视
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一环,储能为了满足各类场景的调节需求,大规模发展已是必然趋势。尽管当前,新型储能产业仍处在发展初期,2024年依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整体来看,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我国累计建成新型储能超过6000万千瓦,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不断涌现,调度运用持续增强。再看单体项目,多个“最大”给行业注入强心剂。例如在7月,世界规模最大高压直挂构网型储能项目“青海海西州宝库储能电站”并网;8月,国内规模最大组串式储能电站“三峡滨海储能项目”投运,全国单体最大共享储能电站“华电青海海西州托格若格共享储能电站”全容量并网……12月,国内单体最大电化学储能电站“岱海新能源储能电站项目”成功并网、最大电化学储能项目“陇东至山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配套新能源储能项目”开工建设。
形势大好,但仍有痛点不容忽视。储能系统寿命问题、电池安全运行风险、储能电站运维挑战,以及电站稳定合理的盈利模式等,核心难题皆有待破解。
08. 市场表现超预期
新能源车加速驶入“全球首个”
与光伏并称“新三样”,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同样备受瞩目。2024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破1000万辆,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度达产1000万辆的国家。而且从2015年开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首超40%,特别是前三季度乘用车渗透率从34.9%、43.2%一路升至48.4%,突破50%指日可待。一项项成绩,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新能源车用新能源电,车的发展反过来也对电的配套提出更高要求。截至2024年,充电基础设施累计建成超过1200万台,95%以上高速公路服务区具备充电能力。此外,在技术创新方面,固态电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已有数十家车企公布全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的研发及上车等进展,未来必将为新能源车提供更为安全、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
成绩有之,挑战并存。例如这一年,部分新能源车企陷入危机,行业洗牌也在加速。走向2025年,如何在健康的市场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值得全行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