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刘瑶,今年35岁,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县城。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父母靠种地和打零工养活我们姐弟俩。
我比弟弟刘浩大五岁,从小就知道自己是姐姐,得让着弟弟。
现在,我在一座二线城市生活,工作也算稳定,结婚后有了一个五岁的女儿。
丈夫在一家国企上班,家庭算不上富裕,但日子过得还算安稳。
距离春节只剩一个月,我已经开始盘算着购置年货、安排假期的计划。
对我来说,春节意味着回家看望父母,尽一份孝心,但每次回家也少不了一些烦心事。
尤其是这些年,父母对弟弟和我的态度越来越悬殊,而弟弟一家人的表现也让我心寒。
我和弟弟从小感情还算好,但随着我们长大,生活的分歧逐渐显现。
弟弟刘浩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后来跟着村里人进城打工,干了几年后结婚成家。
他的妻子张霞是我们隔壁村的姑娘,长得漂亮,性格却很强势。
两人结婚后,家里的大事小事,基本都由张霞说了算。
相比之下,我算是家里的“懂事孩子”。
小时候,爸妈总说我是姐姐,要多担待,什么好吃的好用的都要让着弟弟。
后来考上大学,学费是家里东拼西凑借来的,我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毕业后很快找了工作,开始帮家里还债。
那几年,为了让弟弟能安心娶媳妇,我主动承担了家里不少开支。
可随着弟弟结婚、我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父母对我的态度却渐渐变了。
去年春节回家的事,我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那天,我从城里买了很多年货,拎着大包小包回了家。
刚进门,妈妈就笑着对刘浩说:“看你姐多懂事,总想着家里。”可话锋一转,她又对我说:“你弟弟今年手头紧,要不你再给他拿点钱,过年了,不能让他家日子太难看。”
当时我愣住了,心里有些不舒服。弟弟手头紧?他和张霞去年刚换了新车,侄子每天上各种兴趣班,家里日子过得比我宽裕得多。我咬了咬牙,没有当场拒绝,随手拿了5000块钱递给弟弟,算是我对家里的心意。
可没想到,晚上吃饭的时候,张霞却在饭桌上对我冷嘲热讽:“姐,你在城里赚得多,怎么只给5000啊?浩说你买的包都是几千块的,咱爸妈还得靠你呢。”
我当时气得差点没绷住,丈夫轻轻拽了我一把,我才忍住没发作。
回到城里后,我和丈夫说起这事,他直摇头,说我对这个弟弟付出得太多,早该学会拒绝了。
转眼又是一年。前两天,妈妈打电话过来,问我今年过年打算带多少钱回去。
我笑着说:“年货我已经准备好了,给侄子的压岁钱也包好了。”
可没想到,妈妈直接说:“你弟弟最近有点困难,过年你再给他拿2万块吧。”
我听得脑袋“嗡”了一下,顿时有些不知所措。
我试探着问:“妈,浩不是去年换了车吗?怎么还缺钱?”
电话那头妈妈有些不耐烦:“你弟弟有车有房,可他挣的钱也都花在家里了。再说了,过年了,家里总得体面点。你是姐姐,帮衬点不应该吗?”
我沉默了一会儿,委婉地拒绝了:“妈,我也有自己的家庭,过年开销也很大,2万块太多了,我实在拿不出来。”
妈妈听完,语气立刻冷了下来:“你就是太自私了!你弟弟要是过不好,别人还不得笑话我们家?再说了,浩小时候你吃他的、用他的少吗?”
这话让我心里一阵刺痛。
我从小吃不好穿不好,哪来的“占弟弟便宜”?
挂了电话后,我反复琢磨,最终决定还是给侄子包一个大点的红包,算是尽了姐姐的心意。于是,我特地换了2000块现金,打算回家时直接送给侄子。
几天后,我无意间刷朋友圈,看到了一条张霞发的动态。她配了几张购物的照片,文字写得云淡风轻:“年底了,买点好东西犒劳犒劳自己。”几张图片里,有一只大牌包包,还有两瓶价格不菲的红酒。
看到这条朋友圈时,我脑子里瞬间闪过一连串的画面:去年春节,张霞在饭桌上那副趾高气扬的模样;电话里妈妈的冷嘲热讽;还有我为了还家里的债务,大学时省吃俭用的日子。
我终于明白了,弟弟一家所谓的“困难”,不过是他们对我的道德绑架。我不是不愿意帮家里,而是他们根本没有把我的付出当回事。在他们眼里,我永远是那个“该付出”的姐姐。
今年春节,我还是回了老家,和丈夫、女儿一起。
进门时,我把2000块压岁钱塞进侄子手里,张霞在一旁意味深长地笑了笑:“姐,浩还说你今年又发年终奖了呢,怎么就给这么点?”我没有理会她,转身去了厨房帮妈妈准备饭菜。
饭桌上,妈妈又提起弟弟的“困难”,话里话外都是让我多帮衬点。
我放下筷子,平静地说道:“妈,我的家庭也有困难,钱是挣不完的,但我不能总顾着别人,不顾自己家。”说完这句话,饭桌上安静了好一会儿。
我也不打算留下来过年了,直接回到城里,到家后,我毫不犹豫地拉黑了张霞的微信。不是因为那条朋友圈,而是因为我终于意识到,对一些人来说,无论你付出多少,他们都不会感激,反而会觉得理所当然。
今年的春节,我下定决心,不再委曲求全。帮助家人是情分,但绝不是义务。我是姐姐,但我首先是一个女儿、一个妻子、一个母亲,我有自己的家庭和责任。学会拒绝,不是冷酷,而是对自己和家人的保护。
希望这样的决定,能让我在未来的每一个春节,都过得更轻松、更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