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刹贝子庙坐落于锡林浩特市区额尔敦敖包山南麓,法名为“阿日雅·章隆·班智达·葛根·黑德”,清乾隆年间赐汉名“崇善寺”。始建于清乾隆八年,也就是1743年,是贝子巴拉吉尔道尔吉为一位西藏传教士而建,前后共花费了174多万两白银,庙宇的名字因此而来。作为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学府和内蒙古中西部四大藏传佛教寺庙之一,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贝子庙由主庙、属庙、家庙、佛塔及众多僧房组成,以朝克沁殿(行政教务部)、明干殿(翻译印刷部)、却日殿(显完学部)三大庙宇为中心,包括珠都巴殿(密宗学部)、受巴殿(医学部)、宗喀巴殿、丁克尔殿(天文数学部)、新拉布仁殿(活佛府)等八座大殿、五座拉布楞(活佛殿),五座佛塔,此外尚有30多个庙仓及两间喇嘛住宅在庙宇的东西两侧和后面,形成占地面1.2平方公里的宏大建筑组群,鼎盛时期喇嘛僧众多达1200余人,因而有"山麓千僧"之称。
贝子庙的整体建筑群坐北朝南呈“一”字型排列。大经堂(朝克沁殿)居中,东侧为却日殿,西侧为明干殿。三座大殿均有山门,其中大经堂(朝克沁殿)的山门相对高大。其前方为整个大庙的广场,这里曾有讲经台,凡属全庙性集会均在这里举行。三大殿的东侧为珠都巴殿,西侧为新拉布仁殿(乌兰夫旧居)和老笨喇嘛庙,均为为小门或侧门。大经堂(朝克沁殿)的山门相对高大。其前方为整个大庙的广场(今市集贸市场),这里曾有讲经台,凡属全庙性集会均在这里举行。
朝克沁殿居贝子庙中心位置,亦是贝子庙最高殿堂,是贝子庙行政教务部,也是行使贝子庙行政、教务大权的主殿,大型法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进行大规模扩建,今朝克沁殿的规模即在这个时期奠定。
朝克沁殿的山门是整个贝子庙的主入口,建于高高的七级石阶上。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重檐歇山顶,飞檐向上微微翘起;建筑的色彩以代表着威严和力量的红色为主,在藏传佛教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山门的两侧开有圆形花窗,边框以雕花装饰。
朝克沁大殿兴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清廷赐该庙为“崇善寺”,乾隆皇帝亲笔御赐满、蒙、汉、藏四种文字所书写的匾额。
山门殿也是天王殿,殿内两侧供奉有四大天王像,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分别守护着寺庙的四个方向。四大天王像的造型高大、威武,身着华丽的服饰,手持各种法器,如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手持蛇或龙,北方多闻天王手持宝伞。
天王殿的北侧是前大殿,是贝子庙行使行政教务大权的重要场所。
前大殿前置有镌刻着“崇善寺”三个大字的鼎式香炉。
前大殿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有抱厦、重檐歇山顶。
前大殿抱厦顶部绘有彩绘。
殿前两侧的墙壁上绘有具有藏传佛教特点的彩绘壁画。
前大殿是宗教领袖主持教务、引领信众进行修行和祈祷的核心区域。许多重要的宗教仪式和法事活动都会在这里举行。
殿内中央设有活佛法座,彰显其在宗教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活佛法座的左侧供奉着阿底侠佛。阿底峡尊者生于公元 982 年,东印度帕哈喀拉一小王国王子,父母皆为佛教信众。公元 1042 年被迎至西藏,讲学著述 17 年,著有显密论著 50 余种,《菩提道灯论》奠定藏传佛教噶当派基础,被尊为噶当派鼻祖。后宗喀巴继承发扬其学说创立格鲁派。
活佛法座的左侧供奉宗喀巴大师。宗喀巴(1357 年 - 1419 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立者、佛学理论家、宗教改革家,被誉为“第二佛陀”“文殊化身”。出生于青海湟中贵族家庭,本名罗桑扎巴。幼时出家,后入藏深造,师从多位大师。他以噶当派教义为本进行宗教改革,戴黄帽重振戒律。著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1409 年举办大祈愿会并创建甘丹寺,创立格鲁派。其思想和改革对藏传佛教影响深远,与弟子贾曹杰、克珠杰合称“师徒三尊”。
活佛法座两侧的墙壁上虽然漆面斑驳,但依然可以看出以往曾有精彩的壁画痕迹。
大殿的空高大宽敞,红色立柱粗壮,上面悬挂着精美的唐卡,描绘着佛教的神祇、故事和教义。地面铺设藏毯,信徒们可以在上面跪拜、祈祷。大殿的四周可能还设有经书架,上面摆放着各种佛教经典,供信徒们阅读和学习。
前大殿的东南方是钟楼。钟楼上悬挂着一口大钟,钟声悠扬深远。在佛教仪式中,钟声具有警醒世人、破除烦恼、召唤僧众等作用。钟声的响起,仿佛能穿透时空,让人们的心灵得到宁静和净化。
西南方是鼓楼。鼓楼上放置着一面大鼓。鼓声雄浑有力,在寺庙的活动中,鼓声可以用来传达信号、鼓舞士气、增添庄严的氛围。
西南方的东西两侧分别建有配殿。
前院东配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前出廊,悬山顶覆瓦。
殿内供奉宗喀巴大师、四臂观音和文殊菩萨。
殿内居中供奉宗喀巴大师。宗喀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立者、佛学理论家、宗教改革家,被誉为“第二佛陀”“文殊化身”。
宗喀巴大师的左侧为文殊菩萨。藏传佛教中,文殊菩萨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形象为一面二臂,右手举智慧宝剑,左手持青莲花与般若经,作为智慧象征,备受修行者尊崇,他们通过念咒、观想等求智慧加持。
宗喀巴大师的右侧为四臂观音。四臂观音在藏传佛教中备受尊崇。一面四臂,身白如月。合掌捧宝珠,象征慈悲与智慧结合;持莲花象征纯净,引领众生脱离苦难。被视为雪域守护神,代表美好品质,是信徒修行榜样和精神寄托。
两侧墙壁上各绘有四幅藏传佛教的壁画。
前院西配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前出廊,悬山顶覆瓦。
殿内供奉密集金刚、胜乐金刚和阿弥陀佛。
殿内居中供奉着密集金刚。密集金刚是藏传佛教中的重要本尊之一。密集金刚呈双身像,,三面六臂,头戴宝冠,表情威严肃穆。六只手臂分别持有不同的法器,如法轮、金刚杵等。在藏传佛教中,密集金刚被视为具有强大的加持力和殊胜的修行法门。其修法被认为可以帮助修行者消除业障、增长智慧、获得解脱。
密集金刚的左侧为胜乐金刚。胜乐金刚是藏传佛教五大本尊之一、母续之王及亿万空行总主。其有四面脸、十二臂,头戴 5 人头骨冠。胜乐金刚在藏传佛教的宗教信仰和修行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形象和教义对藏传佛教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密集金刚的右侧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藏语称“阿弥德瓦”。在藏传佛教中,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代表着无量的光明、无量的寿命和无量的功德。他以慈悲愿力接引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脱离生死轮回之苦。
两侧墙壁上各绘有四幅藏传佛教的壁画。
通过前大殿两侧的通道绕行到第二进院落。
朝克沁殿第二进院落的主殿,即后大殿,又称弥勒佛殿,清廷赐寺名“庆善寺”,为二层楼阁,高13米,殿内主供弥勒佛,蒙语称麦德尔佛,弥勒佛法像高达2丈多,是一尊镀金铜像。该佛像是贝子庙最高大的佛像,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像。(暂不开放)
后殿院东西两侧各有配殿一间。
后院东配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前出廊,悬山顶覆瓦。
殿内供奉宗药师佛、无量佛和不动佛。
殿内居中供奉药师佛。药师佛,又称为药师如来、大医王佛等。在藏传佛教中具有重要地位。药师佛左手执持药器(又作无价珠),右手结三界印,着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台。在藏传佛教中,药师佛的信仰给予人们心灵的慰藉和希望。
药师佛的左侧为不动佛。不动佛又称不动如来,在藏传佛教中,不动佛蓝身庄严,遍饰珠宝,跏趺而坐。右手触地印降魔破障,左手禅定印捧金刚杵,表禅定智慧。其蓝身象征法性坚固、不为所动。信众通过念其名号、心咒经文,祈消业障、增智慧、得安宁,且受其激励,培养坚定信念,克服修行险阻,走向解脱。
药师佛的右侧为无量佛。在藏传佛教中,无量佛也称无量寿佛。“无量”寓意寿命、光明、智慧无尽。于修行里,是信众求长寿、福泽、静慧的对象,通过供奉等修行获加持、消业障。
两侧墙壁上各绘有四幅藏传佛教的壁画。
后院西配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前出廊,悬山顶覆瓦。
殿内供奉黄财神、吉祥天母、公保护法、大威德金刚和闫魔王。
居中为藏传佛教的公保护法六臂玛哈嘎拉,也被称为大黑天,是藏传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护法神。他具有强大的力量,能护持佛法、降伏魔障,为修行者带来庇佑。
公保护法的左侧是大威德金刚。大威德金刚是藏传佛教密宗中的重要本尊之一。大威德金刚具有九头、三十四臂、十六足。其面容极为恐怖,象征着降伏恶魔的强大力量。九头代表九种镇压阎王的经咒,三十四臂加上身、语、意三密,代表三十七道品,十六足表示十六空相。大威德金刚寓意着伏恶之势,以其强大的威力护持佛法和修行者。修行大威德金刚法,被认为可以消除业障、增长智慧、获得成就。
大威德金刚的旁边是闫魔王。阎魔王也被称为阎罗王。阎魔王通常被描绘为一个威严的神灵,掌管地狱。他负责审判死者的善恶行为,根据其生前的业力决定其在地狱中的待遇或转生的去处。在藏传佛教的教义中,阎魔王的存在提醒人们要行善积德,避免作恶,因为恶行会在死后受到阎魔王的审判和惩罚。
公保护法的右侧是吉祥天母。吉祥天母是藏传佛教中一位重要的护法神。她的形象较为凶猛,通常呈现蓝黑色皮肤,一面二臂三目,头戴五骷髅冠,红发上扬。她骑在一头骡子上,骡子的臀部有一只眼睛,行走在血海之中。吉祥天母手持各种法器,如短棒、绳索等。吉祥天母具有强大的威力,被认为能够降伏邪恶,护佑佛法和众生。
吉祥天母的旁边是黄财神。黄财神是藏传佛教各大教派普遍供养的五姓财神之一。黄财神主司财富,能使众生脱离贫困,财源广进。
两侧墙壁上各绘有四幅藏传佛教的壁画。
沿着朝克沁殿西侧的甬道绕过前大殿,便回到了前院。
朝克沁殿山门内两侧各有一耳殿。
回到了贝子庙朝克沁殿的山门。朝克沁殿见证了藏传佛教在当地的发展历程,凝聚着信众的精神信仰。建筑上独具魅力,融合多元风格,结构精巧,从飞檐斗拱到内部装饰皆展现高超工艺。殿内佛像庄重、壁画精美,艺术价值极高。文化方面,它是不同文化交融的结晶,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文化交流,丰富当地文化内涵。
(未完待续·《锡林浩特贝子庙(二):三庙共筑百年名刹,一寺同传千载梵音》)
2024-09-28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