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报应就会来了

邓笛 2024-12-07 08:52:43

2020年4月,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铁良的名字,悄然出现在了河南省纪委监委的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名单之上。对于王铁良而言,它如同一道冰冷的判决,宣告着他曾经光鲜亮丽的政治生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转眼又是一年。2021年的4月,随着检方指控的公布,王铁良的腐败行径逐渐浮出水面,宛如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卷,缓缓展开在世人面前。从2002年至2015年,这漫长的十三年间,王铁良利用手中紧握的权力,为他人铺设了一条条通往利益的捷径,而他自己,则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收受、索取的财物总额,竟超过了惊人的4100万元。

提及王铁良,或许知晓他的人并不多,但说起“开胸验肺”,知道的人就多了。

“开胸验肺”,那是一个关于勇气、绝望与抗争的故事。

十多年前,河南省的农民工张海超,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挥洒汗水,却不幸被尘肺病魔缠身。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因此而对他手下留情。多家医院的诊断虽明确指出他患有尘肺,但这些诊断因非出自法定职业病诊断机构而显得“无效”。更令他心寒的是,原单位拒绝开具相关证明,让他无法获得法定机构的诊断,陷入了求助无门的境地。最终,张海超做出了一个震惊世人的决定——开胸验肺,以此证明自己的清白与病痛。这一幕,曾让无数人的心为之颤抖,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人们记住了这个悲壮的名字,也记住了那个令人心痛的事件——“开胸验肺”。

而那时的王铁良,正是新密市的市委书记,一个本该为百姓遮风挡雨、伸张正义的领导者。然而,他却在利益的诱惑下,选择了与人民背道而驰。他收受了涉事企业董事长那沉甸甸的40万元贿赂,用权力编织了一张巨大的网,企图将“开胸验肺”事件悄然掩埋。

那时的新闻画面里,王铁良带着摄影记者,一脸关切地踏入张海超的家门,第一句话便是:“海超,哥来晚了!”他抱起张海超年幼的女儿,左脸亲完右脸亲,仿佛是一位情深意重的兄长,而非那个在暗处操纵一切的政客。如今想来,这一幕,如同戏剧般荒诞,让人不禁感叹,现实远比任何剧本都要复杂,都要讽刺。

那时的张海超,躺在病床上,面对镜头,眼中闪烁着的是对未来的不确定与对公正的渴望。他或许从未想过,那个在镜头前与自己亲如兄弟的人,正是导致他陷入困境的幕后黑手之一。如果不是“开胸验肺”事件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如果不是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的持续关注与发声,或许,那40万元的行贿款,真的就能成为王铁良等人“铲事”的利器,让真相永远沉默于黑暗之中。

时至今日,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依然难以想象,张海超是如何鼓足勇气,踏上那条布满荆棘的维权之路,最终决然地躺在手术台上,以开胸验肺的方式,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存在与不屈。

对于张海超而言,那是绝望中的最后一搏,是生命与尊严的较量;而对于王铁良来说,那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权钱交易,是他捞取政治资本、塑造“亲民”形象的绝佳机会。

一边是维权者张海超,以生命为代价,与不公抗争到底,一边是手握重权的王铁良,收受巨额贿赂,企图以权压法,平息风波。

这样的对比,如同白昼与黑夜,光明与黑暗,让人不禁感叹,现实有时比小说还要残酷,还要讽刺。

王铁良在张海超“开胸验肺”10年后落马,是民间“报应”信仰的又一次验证。

在古老的民间信仰中,人们深信,浩瀚宇宙间存在着一种微妙而强大的力量,它默默审视着人间的善恶行为,并在恰当的时机,以它独有的方式,给予善者温馨的回报,让恶者承受应有的惩罚。

这报应,有时很快就来了,有时可能要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才能发生,比如说10年后的某个时间。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