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是文房四宝之一,往往以书法绘画载体的角色而流传于世,纯以文房清玩的形式藏至今日的纸品并不多,传世的宣纸精品难以保存。依据文献记载,南唐后主李煜酷爱诗画,曾特制“澄心堂纸”,十分精美,自南唐以后代代视为珍品,身价百倍。也正是由于宣纸收藏的寓藏于用,目前市场上清朝以前的名宣已经基本绝迹,就是清初的“清水加重冷金”纸、“淳化宣御制笺”和清代康熙年的“高丽纸”、乾隆花纹笺、清中期的“玉版宣”、清末“露皇宣”等也已成稀罕之物。就别提清宫内府的用纸了。晚清民国到改革开放时期的老宣纸存世量还是巨大的,包括日本产的,大多是书画家收藏这些没有火气的老纸进行书画和收藏。

一、种类
按原料与工艺:
棉料:檀皮含量约40%,纸质柔软,润墨性强,多用于普通书画;净皮:檀皮含量60%以上,纸质坚韧,宜书宜画;特净皮:檀皮含量更高,质地最坚韧,适合精细创作。
香港回归纪念
按加工方法:生宣(未加工,吸墨性强,用于写意画);熟宣(加胶矾,不洇墨,用于工笔画);半熟宣(如玉版宣,吸墨性介于两者之间)。特殊品类:矾宣、蝉衣、洒金、仿古色宣等,部分为纪念主题限量生产(如“香港回归纪念宣纸”)。存世量与品牌
清代至民国宣纸:存世极少,多为公私藏家珍藏,如清代梅花玉版笺单张价格超1.2万元。

20世纪老宣纸:
红星牌:代表品牌,50年代“四尺黄料夹宣”存世仅一刀,2012年拍出38万元;
汪同和、汪六吉:特种青檀皮净皮宣纸,70年代定制纸现价每刀10万元以上;
鸡球牌:民国至公私合营时期品牌,存世量稀少。
存世现状:老宣纸因消耗性使用和保存难度,存世量逐年减少,尤其整刀未拆封品更稀缺。
二、出口日本的宣纸与日本产老宣纸中国出口日本的宣纸时间与背景:20世纪80年代前,日本仿制宣纸,但因原料(如青檀树)和气候差异,质量仍逊于中国。但是也有一些精品,张大千就收藏了很多日本宣纸进行创作。
品牌与种类:
红星牌:主供出口,70%产量销往海外,日本为主要市场;
汪六吉:出口日本的净皮熟宣,用于工笔画创作。

品牌与种类:
白鸟(70-80年代):特级单宣(生宣),尺寸240×70cm,存世量少,品相黄斑常见;
因州丰琳(80年代):四尺夹宣(半熟宣),138×70cm,日本因州地区传统工艺;
吴竹、白凤书道半纸:机制熟宣,吸墨稳定,多用于学生书法练习。
原料与工艺:日本宣纸多用三桠树皮替代青檀皮,部分加入化学纤维,纸质偏硬,润墨性较弱。三、中日宣纸使用特点与价格对比对比维度
中国老宣纸
日本老宣纸
原料
青檀皮+沙田稻草,天然纤维
三桠树皮+化学纤维,部分仿制中国工艺
吸墨性
生宣墨韵层次丰富,熟宣不洇墨
生宣吸墨较均匀,熟宣胶矾较重,易脆
耐久性
“纸寿千年”,耐保存8
易氧化发黄,保存难度较高
价格(单张)
清代:≥1.2万元;80年代红星净皮:3800-4200元/刀
80年代白鸟单宣:约100-200元/张(估算)
收藏热门品种
红星牌纪念纸、汪六吉净皮、清代贡纸
因州丰琳夹宣、白鸟特级单宣
四、收藏建议中国老宣纸:优先整刀未拆封品,如红星牌“建国50周年纪念纸”,现价3.8万元/刀(原价300元);
关注特殊尺寸(如丈二、丈六)和限量纪念纸,增值空间更大。
日本老宣纸:挑品相年份不错的。选择70-80年代手工制纸,如因州丰琳夹宣,兼具使用与收藏价值;
注意鉴别机制纸,避免错误收藏化学纤维含量过高的机制纸。
五、总结中国老宣纸因原料稀缺性和工艺独特性,在艺术表现力和收藏价值上远超日本产品,但日本宣纸凭借工业化生产在价格和普及度上占据优势。收藏需结合用途(创作/投资)与品类特点,优先选择原产地认证的稀缺品种。初学者可以从改革开放时期的名牌纸张下手。要了解存世量,物以稀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