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松行长请吃饭,说是女儿恋爱了。
男方是隔壁市的公务员。
席间,他忍不住讲了句,说女儿想搞"两头婚"。
我愣了一下。
他解释说,就是分别在男方和女方所在地各办一场婚礼,双方父母都能风光一把。
我突然想起前几天看到的趋势,说是"两头婚"在国内悄然兴起。
这个词最早是从外面传来的,他们叫"二次婚礼"。
很多年轻人会选择在教堂举办西式婚礼,然后再举办一场传统的婚礼。
而在中国,"两头婚"更多是因为距离。
就像松行长的女儿,她在临沂,男方在青岛,两边都想办婚礼。
我问松行长,你支持吗?
他说,不太支持,一是花钱,二是折腾。
但是他媳妇支持,说现在年轻人都这样。
我想起去年我表妹结婚,在北京办了一场,在老家又办了一场。
北京那场,都是年轻人,办在五星级酒店,西装革履。
老家这场,大锅大灶,敲锣打鼓。
表妹说,这样两边亲戚都能参加,都开心。
松行长问我怎么看?
我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
过去结婚都在男方家办,现在为什么会有"两头婚"?
一是经济条件好了,办得起。
二是独生子女多了,父母都想办。
三是城市之间的文化差异太大,一场婚礼很难满足两边的期待。
松行长说,关键是花钱。
我说,花钱倒是次要的,主要是这反映了一个社会变迁。
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平衡双方家庭的诉求。
这跟我们那个年代不一样。
我们结婚时,都是男方说了算。
女方家最多就是提个要求:要有三金。
现在呢?女方家也要办,要风光。
这背后是女性地位的提升,是社会的进步。
松行长说,那你支持?
我说,我觉得无所谓支持不支持,这是一种自然演变。
就像当年有人说结婚一定要买房,现在不也慢慢变了吗?
婚礼形式也是一样,会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
关键是年轻人自己怎么想。
他们愿意花这个钱,愿意这么折腾,那就随他们。
松行长说,现在的年轻人,想法真不一样。
我说,是啊,他们更看重仪式感,更注重平等。
这些变化都是好事。
何况现在不少人选择不结婚,愿意结婚还要办两场的,说明他们是真心想把这事办好。
饭后,我看到朋友圈有人在调侃:结婚就像考科二,要训练两遍才能过关。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婚礼形式变了,但婚姻的本质变了吗?
好像没有。
该离婚的还是离婚,该幸福的还是幸福。
所以啊,"两头婚"也好,一头婚也罢,关键还是两个人走到一起的初心。
松行长送我回家时说了句:你说得对,随他们去吧。
我说,对啊,我们这代人最大的进步,就是学会了尊重年轻人的选择。
就像当年我们的选择,父母也不一定赞同。
但是他们选择了理解。
现在,轮到我们理解下一代了。
诶呀
两头婚,本质上,告诉公婆,儿媳没有嫁入你家,公婆对儿媳要客气点,要有一定距离———杜绝了婆媳矛盾,杜绝婆家将儿媳当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