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八大名句,八种高度,八种境界!(必读)

书易聊文化方式 2025-02-08 09:10:36

一、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韩愈《与孟尚书书》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祭十二郎文》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与孟尚书书》

司马牛曾经问过孔夫子,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呢?

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

司马牛觉得这个标准太低了,面对他的疑惑。孔子解释道:反躬自省,无所愧疚,当然没有什么可忧可惧。

在孔子眼中,“无愧”是作为君子的第一标准。真正的君子内心完满、富足。他先修缮了自我,而后能展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正如韩愈所言,无愧于心,无愧于天地。

人这一生,就应当立身于天地间,一身坦荡清澈如云,不做污浊违心的事情。

二、

贵尔六尺身,勿为名所驱。

——柳宗元《读书》

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人,出身河东柳氏,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章的成就大于诗作。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被推为“游记之祖”。其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等。

【全文】幽沉谢世事,俛默窥唐虞。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瘴痾扰灵府,日与往昔殊。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

这口气,叫做骨气,也是硬气。人生不能没有气节。

古往今来,那些令人尊敬,值得万世景仰的人物,大多数都是有血性的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在人生得意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只顾着自己,而要多接济和救助更多的普通人。

始终坚持注重自己对德行的修炼,不管是面对失败还是成功,我们都不会迷失自己。

人生可以有不同的遭遇、不同的道路,但不管在任何处境下,劲直的节操决不能改变。

这是大人精神,同时也是中国人的气节。

三、

百年养不足,一日毁有余。

——王安石《寓言》

王安石(1021 - 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相关名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此教之之道也。——王安石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人才乏于上,则有沉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王安石教人治己,皆宜以正直为先。宋·王安石《洪范传》 宜:应该,应当。——王安石人生乐在相知心。——王安石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王安石百年养不足,一日毁有余。——王安石百姓所以养国家也,未闻以国家养百姓者也。——王安石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王安石才有长短,取其长则不问其短;情有忠伪,信其忠则不疑其伪。——王安石精良止如留,疏恶去如摈——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王安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王安石礼贵从宜,事难泥古——王安石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王安石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王安石

赫本被誉为女神,不仅是因为她出众的美貌,更在于她超高的修养与内涵。

她在临终遗言里这样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必须充满精力,自我悔改,自我反省,自我成长;并非向人抱怨;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可以求助于自己的双手;在年老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双手能解决很多难题,一只手用来帮助自己,另一只用来帮助别人。”

人生最高级的修养,就是将心灵之美与外在之美巧妙结合,让修养无形的散发于你的举手投足之间。

修养,是一辈子的事情。它不是一朝一夕,一时半会儿的,而是在人生中反复淬炼,在灵魂深处根深蒂固。

四、

积其小者,必至于大;

积其微者,必至于显。

——曾巩《熙宁转对疏》

曾巩,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南丰(今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西)。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宋代文豪曾巩有句话“积其小者,必至于大;积其微者,必至于显。”这世间任何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所有大事,最初皆从简单小事认真先做起的,注重细节,乃成就必经之路。百尺高楼,始于方寸地基;苍天大树,由根而生。凡做成大事的人,往往做小事也认真,而做小事不认真的人,往往也做不成大事。

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所有的大事,开始都是从简单的小事认真先做起的,注重细节,才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百尺高楼,始于方寸地基;苍天大树,由根而生。

凡做成大事的人,往往做小事也认真,而做小事不认真的人,往往也做不成大事。

世上所有大事的成败都立足于小事当中,见微知著,细节中决定成败。

细节无小事,小事见人心。

那些在小事上处处为别人着想,给人温暖,将心比心的人,才是最想让人深交的。

五、

羡子年少正得路,

有如扶桑初日升。

——欧阳修《送徐生之渑池》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西人。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文以韩愈为宗,影响了宋朝一代的文风,先后提携和栽培了三苏、王安石、曾巩等人,可以说是唐宋八大家,乃至唐宋两代文风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人物。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这世上,最难以抓住的就是匆匆时光。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中溜走,一眨眼,嫩柳抽芽,倾盖如故。一晃眼,垂髫小童已经成长为少年郎。

古人常说,劝君惜取少年时。

少年时,只是一个时间的阶段。我们需要珍惜的并非单纯的一段时光,应该是每一分每一秒,每一个当下。

时间宝贵,别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躺平”是件舒服的事情,但是往往越是舒服,越是堕落。一旦依赖堕落,人就荒废了。

六、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词人、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

苏轼,我们已经很是熟悉了。公元1037年1月8日,他出生于岷江河边的小城眉山。民间传说,这一年,眉山一座原本郁郁葱葱的大山,不知为何突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后世便流传起一句,“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世人在用这种巧合,彰显苏子的生而不凡。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念奴娇·赤壁怀古》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於成功。——宋·苏轼《晁错论》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这个世界上天才少有,却有的是坚韧不拔的人。

人这辈子会遇上各种各样的事,不是事事都能如人所愿。很多时候,即便你抗争了,拼搏了,也无法得偿所愿。

往往,很多人都会在这里跌倒,之后再也无法站起来。

失败不可怕,自信心被磨灭,才是一件可怕的事。

所以,做人,最需要的就是一份“韧性”。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韧者,才是成大事的根基。

七、

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

——苏辙《颍滨遗老传上》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在北宋嘉祐年间考中进士,复举制科。熙宁变法,苏辙为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力陈青苗法不可行,遂出为河南府留守推官,历任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应天府签书判官。元丰中,苏轼因作诗被指为讽刺新法得罪,苏辙被连坐,谪监筠州盐酒税。哲宗立,苏辙被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改右司谏,弹劾新党宰执蔡确、章惇等。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翰林学士知制诰、御史中丞,元祐六年(1091)拜尚书右丞,次年升任门下侍郎。哲宗亲政,苏辙落职知汝州,复责雷州安置。徽宗时,苏辙提举宫观,致仕。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

据《宋史·苏辙传》记载:“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有爱你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七十余年真一梦,朝来寿斝儿孙奉,忧患已空无复痛。心不动。此间自有千钧重。-《渔家傲·和门人祝寿》 —— 颍昌时期,苏辙追随“父兄之学”,游弋于经史之间,将自己毕生所得,著成《颍滨遗老传《论语拾遗》等并编著《栾城后集》,发出了北宋文学最后的绝响。

亡羊补牢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未雨绸缪的寓言却是悉知甚少。

人生,需要有忧患意识。

事事将发未发之前,需要先做筹划。

懂得制定规划,人生才能走的顺畅。没有规划的人生,形同乱麻,无法长远。

成功,来源于细节。细节,根生于远见。

人只有在做事前,对将要做的事做到心中有数,才会从容地面对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状况。

八、

一忍可以制百勇,

一静可以制百动。

——苏洵《心术》

苏洵(1009年-1066年),北宋文学家,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等传世。

二十七,始发愤。苏洵二十七岁那年,结束了自己的游侠时期,潜心读书,认真教子,这段故事后来还被写进了《三字经》里。

虽然他一生未中高榜,未得官职,但他博览群书、心怀天下,他笔下的《六国论》《管仲论》《辨奸论》《心术》等一系列针砭时弊的文章却征服了众多人,欧阳修称赞他的文章:“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苏洵: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我更愿意周游天下,看看天下的忧虑。我始终认为:为一身谋则愚,为天下谋则智。

程夫人:少年喜奇迹,落魄鞍马间,他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必是非凡之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乏有名的父子,但是像苏洵,苏轼,苏辙这样能够如此丰满而鲜活地承载我们人生理想的不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家的眷恋;心不动,此间自有千钧重,这是浮沉之后人格的积淀;守其初心,始终不变,这是对家国的承诺。这是四川眉山一个人家的小故事,但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手笔。

弟弟苏辙说过:手足之爱,平生一人;哥哥苏轼也说:四海一子由。他们三人是亲人、是诗友、也是知己。

一门父子三词客,老苏、大苏和小苏,三苏的文章经由文坛盟主欧阳修的推荐,一时间在京城争相传诵,时文为之一变,至此北宋文学进入巅峰时期。

苏洵名句:

1、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苏洵《心术》

2、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苏洵《六国论》

3、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苏洵《六国论》

4、为将之道,当先治心。——苏洵《心术》

5、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苏洵《辨奸论》

6、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苏洵《六国论》

7、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苏洵《辨奸论》

8、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苏洵《管仲论》

9、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苏洵《心术》

10、兵有长短,敌我一也。——苏洵《心术》

在做任何决定之前,都请给自己三分钟的冷静时间。

忍住一时的冲动,能够帮你避免很多祸事。

忍与静,是人生制胜的法宝。

凡事多一点冷静,少一点暴躁,以适度忍让化解“拳打脚踢”。

学会宽容,学会淡然,学会忍让。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太阳总会升起,风光总在前头。

1 阅读:80
书易聊文化方式

书易聊文化方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