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松》
- 唐代·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赏析 :
《小松》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言志,寓意深长。 诗的前两句“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描绘了小松从弱小到壮大的过程。小松在刚长出来的时候,被埋没在深草之中,只能看到它尖尖的刺头,象征着那些尚未崭露头角的人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松逐渐长大,最终高出了蓬蒿,象征着人才逐渐崭露头角,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赏识。 后两句“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则是对那些不识人才者的讽刺。
诗人指出,许多人不识得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只是等到他们功成名就,才肯承认他们的价值。这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批评,也是对那些埋没人才者的指责。 整首诗以小松的成长过程为喻,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才问题的深刻思考。诗中的小松,既是人才的象征,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诗人以小松自比,表达了自己对于才华和理想的坚持与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感慨。这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发性。
❤️哲理:英雄的成长往往伴随着寂寞和孤独,坚持自己,不忘初心。你的目标是高入云端,不要在意那些异样的目光和评论,最终蓬蒿还是蓬蒿,松树还是松树。松树起初比蓬蒿还低,但蓬蒿永远不能到达顶天立地的高度。他说他的,你长你的。
人生不怕起点低,但一定要不断成长。 ……
02
《上堂开示颂》
-唐代·黄檗禅师-
尘劳迥脱事非常, 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赏析 :
这是唐代诗僧黄檗禅师的一首偈颂诗。 偈子,又名“偈颂”,因为大多是诗的形式,又名“偈诗”。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通过“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现象,道出了“成功须从勤苦来”的道理。梅花只有傲雪凌霜,才能凌寒绽放,人生只有不畏艰险,才能成就事业。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这两句是说,远离尘念劳心并非一件容易事,必须俯下身子,拉紧绳子,埋头苦干一场。这是写“成功须从勤苦来”。 世界上一切的成功都不是随随便便得来的。他必须经历千辛万苦,风霜雨雪的洗礼,才能实现目标。坚定信念,埋头苦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唐僧取经,必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这些磨难,正是检验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只有克服了这些磨难,你才能涅槃重生,遇见最美好的自己。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两句是说,如果不经历冬天那彻骨寒冷,梅花又怎会绽放出扑鼻的花香呢?这是写“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在这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即所谓,只有经历一番“寒彻骨”,才能得到“扑鼻香”。而诗人深层次的寓意则是在佛门修成正果的决心与意志,说出了人面对困难该有的人生态度。 “梅花香自苦寒来”,从来世间的荣耀与成功,都不是唾手可得的,它必须经历一番奋斗与努力才可以!
❤️哲理:经受住那些煎熬的岁月,你会变得更加强大。 ……
03
《雪梅》
-宋代·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鉴赏:
卢钺,别名卢梅坡,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与刘过是朋友,以两首《雪梅》流芳百世。
第一首诗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次句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诗人原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评章”即评价。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
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前人已经注意到梅与雪的这些特点,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但是此诗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用两句诗概括了出来,写得妙趣横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上首诗主要写梅与雪的特点,第二首诗主要写梅与雪以及它们与诗之间的关系。直到日暮时分,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起了雪花,梅花在雪花的映衬下变得精神焕发,而雪花有了梅花的点缀,也变得丰富多彩,妙趣横生。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也诗兴大发,两首诗一挥而就。 梅、雪与诗共同使得春意昂然。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句容易让人误解成“作完了诗,天正好下起了大雪”,实际的情况是触景生情,天下起了大雪,才写成了诗。
诗的题目是《雪梅》,不能说雪还没下,就将咏雪的诗写好了。“诗成”之所以放在“天又雪”的前面,是因为受到诗歌格律的限制。
❤️哲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不要羡慕或轻视别人。 ……
04
《竹石》
-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并全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
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
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哲理:只有你自己强大了,外部的打击和考验才不会把你打倒。 ……
05
《浪淘沙·其八》
-唐代·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赏析
本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浪淘沙》组诗之一。通过自然界的“浪淘沙”现象,寓意人生的艰难与磨砺,表达了诗人对谗言和逆境的不屈不挠,以及对真理和美德的坚定追求。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首先表达了对谗言的蔑视和对迁客(被贬谪的人)的同情。
诗人认为,谗言虽然像深浪一样汹涌澎湃,但并不能淹没真理;迁客虽似沉沙,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失去了价值和光芒。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两句诗进一步阐述了真理和美德的珍贵。
诗人用“千淘万漉”来形容经历的艰难困苦,用“吹尽狂沙始到金”来比喻只有经历了重重磨难,才能真正发现和拥有珍贵的东西。“金”象征着真理、美德或人生中的珍贵财富。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的巧妙结合,表达了刘禹锡对人生逆境的深刻感悟和对真理美德的坚定追求。
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要轻言放弃,要像淘金者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发现人生中的“金子”。
❤️哲理:想要有一番成就,就要经历一番考验和坚持。 ……
06
《冬夜读书示子聿》
- 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赏析:
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哲理:听别人讲一万个道理,都不如亲自实践一次。 ……
07
《登飞来峰》
-宋代·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简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哲理:你的眼界打开了,才会看得更远。 ……
08
《金缕衣》
-唐代·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赏析
此诗的含意非常通俗易懂,可以用“珍惜时光”这个词来概括。这原是一种每个人都懂的道理。
一二句句式相同,都以“劝君”开始,“惜”字也出现了两次,这是二句重复的因素。两句一个否定,一个肯定,否定前者是为了肯定后者,似分实合,虚实相生,形成了诗中第一次反复和咏叹,旋律和节奏轻盈舒缓。
三四句则构成第二次反复和咏叹,单就诗意看,与一、二句差不多,还是“莫负好时光”那个意思。这样,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反复,又有上联与下联之间的较大的回旋反复。但两联表现手法就不一样,上联直抒胸臆,是赋法;下联却用了譬喻方式,是比义。这一系列天然工妙字与字的反复、句与句的反复、联与联的反复,使诗句琅琅上口,语语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绪由徐缓的回环到热烈的动荡,又构成此诗内在的韵律,诵读起来就更使人感到回肠荡气了。
还有就是,此诗另一显著特色在于修辞上的别致新颖。一般情况下,旧诗中比兴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诗的发端; 而绝句往往先景语后情语。此诗一反惯例,它赋中有兴,先赋后比,先情语后景语,殊属别致。
此外,就艺术的表现,形象思维。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此诗本来可以用但却没有用“老大徒伤悲”一类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却耐人寻味,富有艺术感染力。
❤️哲理:人生很多机会稍纵即逝,在机会降临的时候不要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