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俱佳,虽一生浮沉多变,但为人豁达乐观。人这一生,最重要的,从来不是名与利,而是有一个好的心态,不管在面对什么样的境遇时,都能处之泰然。苏轼便是如此,他的爱好也颇多,吃吃喝喝,接地气得很,春夏秋冬,从来不虚负。苏轼的春天,也别有一番滋味,一半写进了诗里,另一半,则在词作里。01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公元1085年(神宗元丰八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本首诗是其第一首。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为元丰八年(1085)所作。诗是艺术,画也是艺术,而题画诗则是诗画兼备,写好是不大容易的。题画诗既要符合画意,又要自出机杼才是上乘之作。苏轼这首题画诗就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02苏轼爱春天,爱春花,而最爱的,还要数海棠。海棠盛放时,他不分日夜地赏看,生怕错过了一分一秒。此等深情,海棠若有知,也会感动吧。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
鉴赏:
这首诗写出了海棠花那种垂悬繁盛之美。因为海棠花的花朵蓓蕾是不同时期开花,呈现深深浅浅远近高低层次多样的美,摇曳的海棠,在蜡烛的热度里,可以缓慢绽开,这就使得秉烛夜游,更有乐趣。 苏轼的美诗当然契合那个时代观赏海棠的热情,所以广泛流传。高烛夜赏,花下笙歌,本来就是常态,只是因为苏轼,更强化了这种美。
黄州对于苏轼没有锦衣玉食,没有高堂夜宴,他不过是在贫寒的茅舍外,感喟这海棠不分富贵贫贱的摇曳春风,陪伴他的落魄。 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03春天的夜晚,朦胧、宁静,悠远,一切都隐入夜色里,却藏不住花香。无法入眠的诗人,沉醉其中,感到了深深的幸福和满足。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春宵》
解析 -
首联:“春宵一刻值千金”,开篇直抒胸臆,强调春天夜晚的珍贵。这一句不仅是在说时间的宝贵,还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美好的氛围。“花有清香月有阴”描绘了春花在夜间散发清香,月光也有明暗变化,通过花香和月影这些细节,进一步渲染了春夜的美好和宁静。 -
颔联:“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前一句将视角转向富贵人家的楼台,那里传来轻柔的歌声和管乐声,展现出富贵人家在春夜享受歌舞之乐的情景。后一句则又将视线拉回普通的秋千院落,夜已经很深,一片沉静。
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有动有静,既体现了富贵人家的奢靡,也表达出深沉的静谧之美。同时,也蕴含着诗人对这种生活现象的思考,暗讽了富贵人家的荒淫生活,在美好的春夜只知寻欢作乐,浪费了大好时光。
04苏轼是个热爱生活,也热衷于和大自然亲近的人,无论身在何处,他的眼里,总是有绝美的风景,而他也总是能得到自在。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赏析:
这首诗描写山村风光,既赞颂了雨后山村风光的自然美,又讴歌了山村人家充满生机的劳动生活。
首联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是抒发出行时的愉悦心情。连日春雨,屋檐间淅沥之声不绝于耳。然而诗人一旦要往山间而行,东风及时吹来,天空为之放晴。“东风”本是无意识的自然现象,着一“知”字,便是东风有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便赋予东风鲜活的生命力。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可谓独具匠心,别开生面,饶有诗意,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颔联承接上文,转入对春晨山村晴景的描写。放眼望去,山顶上云雾缭绕,仿佛戴上了白色的丝帽;树梢头旭日初升,好像挂上了又圆又亮的铜锣。以“絮帽”喻“晴云”,以“铜钲”喻“初日”,确切地描摹了景物的特征,色彩鲜明,对比强烈。 颈联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初绽的野桃伸张出低矮的竹篱之外,迎风的垂柳倒映于清澈的溪水中。“野桃含笑”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写出桃花绽开之情景;“竹篱短”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写出“野桃”高过竹篱。“自摇”二字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溪柳”的自由自在。“野桃含笑”“溪柳自摇”映衬出诗人内心的欣喜,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
尾联由景及人,一吐胸臆。诗人是在激烈的官场角逐中失利之后,出京外调,来到杭州的。现在他目睹西山农户忙着“煮芹烧笋”,给正在田里春耕的亲人去送饭的情景,羡慕之意油然而生!
这首诗情景交融,意蕴丰富。诗中所写皆为寻常景象,但都融入作者愉悦的心情。比如,写春风吹断了积雨,就有诗人乐观豁达之情融入其中。比如写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嬉闹春耕,更是诗人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诗人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05清明节到了,春天就过了一半,而梨花开在此时,花开似雪,花落亦似雪。诗人见了,又有一番感慨。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
1076年12月,苏轼在密州任满,要去徐州赴任。对于密州,他满怀遗憾,密州天灾人祸不断,百姓实在太穷了。他跟农民一起灭蝗、寻找水源,救治弃婴,惩治盗贼,但依然觉得做的不够,还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 密州知州的接任者是孔宗翰,苏轼与他的赠答诗中说: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肌肤。平生五千字,一字不救饥。 ·
1077年春,苏轼已经在徐州到任。时光飞逝,冬去春来,看着院子里梨花雪白,河边柳絮飞扬,密州的春光如何,百姓是否安居乐业? · 他写了诗给孔宗翰,其中一首就是《东栏梨花》。
此时,苏轼已经41岁了。他经历了家庭变故,父亲、母亲和第一任的妻子王弗,相继去世,与弟弟苏辙也聚少离多。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不屑党争,被贬官外任,经历了杭州、密州,到此时的徐州。 已是不惑之年的苏轼,对人生的感悟,时光的易逝,世事的纷繁复杂,体会深刻。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梨花与柳叶,一白一青,色彩对比,充满画面感。风起,柳絮随风而飞,梨花一簇一簇肆意开放,满城雪白。
春意浓,春愁重,诗人心中的伤感也渐渐流露。梨花不似柳絮,柳絮总是跟着风到处飘,梨花独立枝头,清白的亮眼。人不也如此?大部分如柳絮一样随波逐流,枝头上梨花却少之又少。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下,梨花似雪花一样洁白无暇,心绪惆怅的诗人感叹,谁能像洁白的梨花一样清澈明朗,人生还能过几个这样清明的时光?
06
相较于诗作,苏轼的词,则更为精彩。苏轼虽是豪放派词人,却亦不乏细腻清丽之作,尤其是在描写春天之时,他也有着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减字木兰花•立春》
《减字木兰花》上、下片句式全同。上、下片首句交代立春日习俗后,第二句都是写“春风”:一则曰“无限春风来海上”。
作者《儋耳》诗也说:“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二则曰“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
以后都出以景语: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写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成粉红。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写杨花句,却是全词点睛之笔。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 作者次年人日有诗云“新巢语燕还窥砚”,方回《瀛奎律髓》评此诗云:“海南人日,燕已来巢,亦异事。”原来在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以此知海南物候之异,杨花、新燕并早春可见。而早春时节,中原时或降雪。
作者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那么,海南即是跟中原一般景色。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了。——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如前所述,此词内容一是礼赞海南之春,在中国古代诗词题材中有开拓意义;二是表达作者旷达之怀,对中国旧时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这是苏轼此词高出常人的地方。
07春光正浓,春景正佳,看花须及时啊,莫把时光都空负了。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背景:
本词作于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苏轼时年28岁,以覃恩迁大理寺寺丞。赴任途中,过宝鸡,重游终南山。其弟苏辙闻之,寄《闻子瞻重游终南山》诗,苏轼次韵,并作这首词寄给他。 这首词以鲜艳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初春有形世界的美妙画图。以景托情,向人们展现了尽享人生青春的无限风光。
赏析
此词上片重在赞扬赵晦之不以个人升沉得失萦怀的胸襟和品德。在官位观念极重的封建时代,赵晦之这种超脱的态度是十分难得的,所以苏轼以“贤哉令尹”相许。 下片写自己归隐田园的愿望。当初由于“良田”全无,才走到仕途上来的。可是现在“不如归去”。结尾处,苏轼打趣说:还是回去吧,要等到有良田不知是何年何月呢。由此可见苏轼归田(实际是退隐)心情的迫切。 全词采用对比、用典的写作手法,以散文句法入词,引用《论语》中的语句,以及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语句,表达了苏轼对友人体贴慰勉的情意。
08苏轼的词里,既有缠绵悱恻之情,更见乐观豁然之意,读来词美意境美,更富有人生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望江南•超然台作》
熙宁七年秋,苏轼从杭州调任密州太守。 与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的杭州相比,密州风景单调,盗贼横生。 每天深夜,他都会想起西湖苏堤上和文人朋友一起唱诗画画的场景,心情更加郁闷。 有一次家人劝他:杭州再美,也是过去的事了。为什么不能开心? -
那时他才意识到,对过去的怨恨已经阻碍了他对新生活的体验。
在熙宁八年的春天,苏轼登上了重建的超然台。 他看到满城春花灿烂动人,千家万户在朦胧的烟雨中若隐若现。 他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内心逐渐开阔澄明。
后来,他扫除了过去的阴郁,开始融入粗犷的密州生活。
他和同事平冈围猎,和朋友一起喝酒,过着舒适洒脱的生活。
09苏轼热衷于出游,更不要说春天已来到人间。无论是雨,还是晴,他都全不在意,眼里有风景,心中无烦忧,一派潇洒,穿过风雨,没有什么,能将他束缚。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是苏轼的经典名作,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词的开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表明了诗人对待外界干扰的态度。这里的“穿林打叶声”象征着生活中的各种纷扰和挑战,而“吟啸且徐行”则体现了诗人不受外界影响,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和从容。
随后,“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人生观。“竹杖芒鞋”代表了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轻胜马”则意味着诗人更重视精神的自由而非物质的奢华。在烟雨中任平生,表达了诗人随遇而安、顺应自然的生活哲学。 下阕“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描绘了诗人从醉酒中清醒过来,感受到春风的寒意,但紧接着又看到了山头的夕阳,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这里既反映了自然的变幻莫测,也隐喻了人生的波折与转机。
最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全词的精髓所在。诗人回顾过往的风雨历程,最终选择了心灵的归宿和平静。这里的“无风雨也无晴”并非指外在环境的绝对安宁,而是诗人内心达到的一种超脱和宁静,不再受外界变迁的影响。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精致描写,展现了苏轼坚韧不屈、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它激励人们在遭遇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不被外界所动摇,活出真实的自我。
10春天容易逝去,花开时只有须臾,时光一直向前,而我们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态度,也要一直向前看。苏轼的词里,在诉说着深情,描写着春日好风光的同时,更不忘告诉人们,怎样活出更好的自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春景》
苏轼的《蝶恋花·春景》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词作。下面是对这首词的详细介绍: 首先,这首词在主题上紧扣“春景”,通过细腻入微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独特韵味。从花褪残红到燕子飞舞,再到绿水环绕的村落,苏轼以他独特的视角,捕捉了春天里的种种细节,构建了一幅生动的春景图。
其次,词中融入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上阕通过描绘春光易逝带来的伤感,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下阕则通过描写遇佳人却无缘一晤的情境,展现了多情却被无情对待的悲哀。这种情感与春景的描绘相互交织,使得整首词情感更加丰富,意境更加深远。 此外,苏轼在《蝶恋花·春景》中还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技巧。他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词中的意象更加鲜明生动。同时,他还注重词的韵律和节奏,使得整首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
《蝶恋花·春景》在苏轼的词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代表了苏轼在词创作上的高超成就,也体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这首词以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传颂。
综上所述,苏轼的《蝶恋花·春景》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艺术价值极高的词作。它通过对春景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思想深度,是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和欣赏的文学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