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九成人不知道自己患病
慢性肾病(CKD)是指肾脏功能或结构持续异常超过3个月,最终可能进展至肾衰竭。 据第六次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结果显示 , 中国成年人中慢性肾病的患病率达到了 8.2%,我国已有超过 8200 万成年人患有慢性肾病。 农村地区的患病率更高,达到 8.6%,城市地区也紧随其 后,为 7.9%。按年龄分层,60~70 岁人群的患病率达到 19.4%,而 70 岁以上人群更是高达 29%——60 岁以上老人中,每三个人就有一位患有慢性肾病;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肾病的风险显著升高。
慢性肾病的高危因素
1
“三高”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这三种疾病几乎构成了慢性肾病最常见、也最稳定的共病组合。在全国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慢性肾病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 60.5%,糖尿病为 31.3%,而血脂异常则高达 50.5%。 血压持续升高会损伤肾脏微血管系统,糖尿病带来的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加速肾小球硬化,而血脂异常则通过促发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破坏肾脏灌注和过滤能力。2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久坐少动、饮食不当、肥胖增加,都是现代都市生活的“副产品”,却也正好为肾病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这次覆盖全国 31 个省份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肥胖人群的患病率明显升高,尤其是腰腹部脂肪堆积者——即我们常说的“苹果型身材”——其尿蛋白异常和肾功能下降的风险显著增加。此外,运动时间不足者、习惯高盐高脂饮食者、红肉摄入过量而蔬果摄入不足的人群,也被发现与慢性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甚至连曾经吸烟的人群,其患病风险都高于从未吸烟者,提示长期烟草暴露对肾脏的影响,可能早已在身体内部悄然累积。
3
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呈现出自然性衰退趋势,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这一阶段的变化常常被误认为是“正常老化”,许多老人即便已经处于病变阶段,依旧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这些信号可能是肾脏在“报警”
慢性肾病最早期的表现,往往藏在尿液中——比如清晨尿泡增多、泡沫久久不散,又或者是体检中“尿蛋白阳性”“微量白蛋白升高”。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等高危人群,即使 eGF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仍在正常范围内,只要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就应高度警惕肾脏的“隐形损伤”。 轻微但持续的水肿也值得留意——比如早上醒来时眼皮浮肿,或傍晚脚踝发胀,却在白天自行缓解。有些人会觉得最近总是乏力、注意力难以集中,哪怕睡足八小时也疲惫不堪。 进入中期后,症状会逐渐明确。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口腔异味,甚至是“氨味口气”;浮肿加重,不再只是清晨的问题,而是全天持续;食欲明显减退,体重逐渐下降。有些人则因为肾脏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能力下降,出现贫血、头晕、心悸等表现。
如何早发现、早预防?
1
别让它生病
高盐饮食会升高血压,而高血压是损害肾脏最主要的“慢性杀手”。糖尿病也是一样,血糖控制不当会让肾小球承受过多负担,时间久了便撑不住。 因此,少吃咸,多喝水,控制体重,适度运动,保持血压和血糖平稳。饮食不要太重口,尽量避免高蛋白摄入。
2
早发现、早干预
定期做个“血+尿”的组合检查。查查血肌酐、估算一下肾小球滤过率(eGFR),再做个尿白蛋白检测。 特别是以下这些人群: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
肥胖人群;
家里有人得过肾病;年纪超过 65 岁的人;
曾经肾功能异常或用过伤肾药物的人。
来源/科普中国 责编/田园黄蝶、陈晓冰 审签/一帆 监制/志飞
A Yi
文章太长,不想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