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看什么电视?看了电视机价格单,才知道那时候东西有多贵

小瑀说史 2025-02-25 11:27:03
引言

80年代的电视机,简直就是“天价奢侈品”!你信不信,1986年,14寸的索尼电视机要1200元,而那个时候城市职工的月薪只有70-80元!

按当时的收入,一台电视机差不多相当于两年工资。难怪那时候的电视机,不是家里必备,而是“梦想清单”上的一项。你看今天,大家都能轻松拥有一台平板电视,但想想那个时代,多少人为了电视机,得攒上两年工资。

如何吃饭、买电视两难?

1980年代,电视机在中国几乎是“奢侈品”的代名词。你不信?好,咱们先从价格说起。1986年,一个14寸的索尼彩电价格就高达1200元,而那个时候普通职工的月工资大约是80元左右。

这买一台电视,得攒上多少个月的工资?如果按今天的价格计算,相当于一个工薪阶层一年的收入啊!

而那时买个电视的难度,可以说比现在申请一套“限量版”的LV包还要高。那些年,拥有一台彩电,不仅仅是家庭的娱乐工具,更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想当年,我家在80年代就开始盼着能买一台电视。你别说,那时候家家户户谁不想有个电视机?一想到别人家电视里播着春晚或者热门电视剧,心里那个“眼馋”简直没法形容。

可是,问题来了,按当时的工资,谁能买得起?特别是那些彩电,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都是精打细算才能筹集够的。

比如1986年,14寸的“索尼”要1200元,而那时我爸一个月赚70块钱,一年下来,根本不够买这个。于是乎,我们全家人只好开始动员,省吃俭用,筹码得每个月从基本生活开销中拿出一点来。

说到这,年轻人可能不懂了,但对那个时代的家庭来说,电视机真的是一种“有钱就能享受的奢侈品”,没有多少人能“轻松”拥有。

不仅是“索尼”这种外国品牌,像“夏普”、“三洋”这些当时的国内外品牌,也基本上只有中高收入家庭才能够承担。即便是比较便宜的国产电视,那时候也要几百元。

举个例子,像18寸的国产彩电在当时的价格大约1500元,你看,这个价格可是非常不“亲民”的了。

根据当时的工资和家庭收入水平来看,普通工薪家庭根本无法轻松买到电视,必须通过贷款或借债的方式来支付,甚至有些家庭为了省下这笔钱,放弃了其他的消费需求,专门为买电视而存钱。那时候,买台电视,成了家庭开支中的“大项目”。

再看电视机的品牌,也能看出那个时期社会阶层的分化。能够拥有一台“大前门”或“中华”这种大品牌的电视机,不仅是享受的象征,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没有品牌的电视机,也许只能作为家庭的“过渡产品”,而在普通工人家庭中,能拥有一台彩电,基本上就成了“讲得出的故事”。

试想,那时如果有邻居拥有一台彩电,大家都会向往着去看看,甚至那些日常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的家庭,晚上都会专门聚集在一起,围绕着这台小小的电视机,享受它所带来的光明和温暖。

然而,这样的情景其实并不常见。真正能买得起彩电的家庭,也都不容易。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个时候的家庭消费选择也特别有趣:大家愿意省下每一分钱,就为了拥有这台电视,但往往一台电视就是“家庭娱乐的全部”。

看春晚、看新闻联播、看一部电视剧,成了几乎所有人的家庭聚会中心,而那时的电视机,也就是社会流动和家庭凝聚力的核心之一。

七八十年代的供销社

进入七八十年代,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供销社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必经之地”。在这些地方,你不仅能买到粮食、油盐酱醋,还能找到最接近“奢侈品”的电视机、冰箱等商品。

然而,许多人不知道,供销社的商品并不是“想买就能买”,尤其是电视机这样的家电,更是稀缺物资。为什么?因为“烟票”和“购买限额”成了那时候最常见的“门槛”。

你知道那时候的供销社卖电视是怎么样的吗?先别急,咱们看看当时的购买流程。

大家普遍买的彩电大多来自“厂货”,即一些比较低价的国产品牌,而这些品牌的电视机虽然便宜,但也是供销社分配的商品之一。你没有足够的积分和票证,根本买不到,根本不可能轻松走进商场购买一台电视。

你可能得等好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拿到电视机票。那时候,大家对“烟票”的需求之大,几乎和现在某些品牌的限量版商品一样。每一张烟票都像是一个“购买通行证”,没有烟票,你根本不敢轻易去看那台你梦寐以求的彩电。

到了1980年代中期,国家逐步放开了经济管制,大家终于可以在供销社之外的市场上购买商品。但即便如此,很多普通家庭依然受制于经济状况。虽然电视机价格逐步放开,但对于大部分工薪家庭来说,电视仍然是奢侈品。

如果有个邻居家能有一台电视,简直就成了“炫耀”的资本。你听听,那时候的家庭单位,周末饭后总是围着电视机坐成一圈,一边看新闻联播,一边嗑瓜子,感觉整个人生都高大上了几分。

这一切都让人意识到,尽管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商品逐渐丰富,价格逐渐透明,但在那个年代,电视机的购买依然是遥不可及的梦。看似简单的电视机背后,反映出的是社会经济的变迁,是那个时代的物资紧缺和消费限制。

八十年代末期的价格变动

1980年代末期,随着市场逐渐化、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入,电视市场也迎来了“放飞自我”的时刻。

那时候的电视机,价格开始松动,市场的选择多了,消费者的选择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一台电视机,从奢侈品开始转变为普通家庭的“标配”,价格也不再那么高不可攀。

当时的电视机价格逐步下调,像1989年,20英寸彩电的价格大约是2000元,已经比最初的价格便宜了不少。但对于普通工薪家庭来说,2000元仍然是一个很高的数目。

虽然比过去便宜了许多,但对于那个时期的多数人来说,想买一台电视仍然是一项需要筹划的大工程。

然而,正是在这一时期,随着居民收入的逐步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关注生活质量的提升,购买电视不再仅仅是为了“看”,更是为了享受家庭时光和提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

电视成为了连接家庭的纽带,也成了那个时代人们“进入现代化生活”的象征。

这一转变不仅仅体现在电视机的购买上,也表现在人们对消费品的认识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购买彩电、冰箱等家电产品,不仅仅是消费,还是一种生活品质的提升。

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消费者逐渐摆脱了过去的计划经济束缚,他们开始看重消费的多样性和品质,尤其是在80年代末期,大家对于家电的“需求”几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不仅标志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也反映了社会阶层的转变,家电逐渐成为了普通家庭的必需品,而不再是“富裕阶层”的专属奢侈品。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