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有一次去山西视察,召集地方官吏开会时,发现有个官吏浑身发抖,满头大汗,很是生气。别的文武百官都是一副恭敬的样子,莫非这位不愿意接受陛下的教诲?但他毕竟不是一个昏君,故作关切地问了一句:“你怎么满头大汗?”那人一脸为难,虽然不能正面回应,但也不能无视皇帝的质问,过了许久,他才道:“我要出恭。”在古时候,所谓“出恭”,其实就是去洗手间,这种在皇帝面前说出来的下流话,显然有违君与臣属的礼节。康熙毕竟是个熟读历史的人,非但不生气,还能追查缘由。这位大人将事情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地方总督早就让他在城门口等候皇上的到来。康熙临行前,已经知道这人是出了名的忠诚正直,又与地方总督有些芥蒂,所以借着这个机会,对地方官员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整顿。
含人参成瘾的成因。这是康熙陛下的做法,但他并不知道,在大清两百六十八年的历史中,每一个三品以上的大臣,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这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种工作。如此一来,这些满清的大臣们便有了一个古怪的习俗,那就是在上早朝之前,嘴里含着一片人参。如果是一般人,看到这一幕一定会忍不住“哇塞”一声。满清的大官,当真是财大气粗,正应了“三年县令,十几万两银子”的说法。除了能证明清廷大臣的财力之外,还能证明一件事,那就是和明廷那些十年都不上朝,整天窝在皇宫中,炼丹,修身养性的怪人皇帝不同。
唐太宗为防止后世帝王怠政懒政,制定了一套朝会体制。其中一项便是上朝,不是所有的京城官员都有参与朝政的权利,只有京城里的三品官员,才有权入朝。所有人都要在外面等着。皇室所居的紫禁城,也就是现在的故宫,其占地广袤,自不必多言。大臣是没有资格住进皇宫大院的,他们的住所也是远离紫禁城的。想要在早上七点之前抵达乾清宫,就必须在早上三点钟之前,穿好衣服,穿好鞋子,戴上帽子。随后便乘坐着一顶软轿,离开了这座府邸。到了紫禁城外,所有的文武百官都要下车,在紫禁城里,只有皇上才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很少有人能享受到。他们必须一步一步地进入紫禁城,因为路途遥远,他们既担心吃得太早,上厕所太早,同时他们也担心自己会累坏。所以他们也就只能将一片人参放入口中,至于含人参那就有两个原因了。第一个作用,就是给他提供足够的食物,让他不会因为饥饿而头昏眼花。第二种则是健胃,利尿,这两种功效都有。大臣都怕碰上“三急”,莫非山参是用来缩减“三急”出现的?实际上并不是这样,那些大臣在早上起床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自己身体的宿便拉出来,然后再灌下一口清水,将自己的内脏清洗干净。他们的身体,是无法完全消化的,所以,在进宫之前,他们都会将一块人参放入口中,将早上的水全部排出体外。而且,这还是一种很神奇的功效。那就是没有任何臭味,也不会因为臭味而影响到别人。
官僚的另一种习气。所以,官员不管是有钱的,还是没钱,都会随身带上几根人参。第一是用来以备不时之需,二是用来送礼物的。在《大明王朝1566》中,有一幕很好的诠释了,胡宗宪的弟子们,之所以会向沈一石讨要这株人参,除了价钱以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株东西,在朝廷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东西。除了大型的早朝,一般情况下,大臣都不会带着人参。就像是陛下召集朝堂,召集朝堂上的一些重要官员一样。这些人要么是皇帝的亲信,要么就是皇帝想要通过他们来打探朝中消息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人参已经没有任何用处了,最关键的还是护膝。细看历朝影视作品,只要稍微懂点史学的人,就能看到这样一幅画面:秦、汉朝,群臣与君王面对面而坐。
到了明、清两代,更多的时候,是站着不动的。如果只有他一个人,他会跪在地上许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华夏人的奴仆思想是多么的严重。国君能对臣子说上一句“爱卿平身”,便是天大的福气了。由此可见,这个护膝的重要性。这种垫子就像是现代男性的皮带一样,一旦它变成了标准,那么它的合成材料和价值也就会水涨船高。如果是棉质的话,那就太沉了,走路都不太舒服,如果是别的东西,那就很难保护自己了。权利这种东西,虚无缥缈,但凡是有权利的人,都会想方设法的巴结。渐渐地,一种很轻很有保护作用的护膝开始出现。慢慢地,这种护膝就被官员放在了膝上,另外一种风气就这样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