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如今的科技封锁和技术壁垒,人民日报曾在2023年发声表示“青橙奖、邵逸夫奖、科学探索奖等奖项普及了科学知识,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新性,但和运作成熟的国际奖项相比,我们自己的奖在特色化、国际化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由此导引出我国要想跻身世界科技强国,就必须打造自己的诺贝尔奖,但是,有了自己的诺贝尔奖,别人不认怎么办?内容里没说。
首先,不是对我们自己人不自信,毕竟在历届诺贝尔奖项中都是中国人获得的。但作为目前获得诺奖最多的瑞典来说,其是从教育的根部就格外的重视科学教育,继而创造了诺奖三大自然科学奖就有18人。不得不承认,在科研环境和科学教育环境上,我们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当然,我们也可以有令人信服的诺奖,那奖金肯定是要比现在高,并且在之后获奖的大多是外国人,那这又是何必呢?拿钱扶植国外科技产业进步?
与其打造自己的诺贝尔奖,就和国足打造自己的世界杯一样,既当评委裁判又当运动员?没有丝毫意义!不如将这份精力放在科研投入和对本土企业科研创新的扶持中,像华为、中兴、中芯等头部科研大厂,是很需要研发投入的。还有就是倾注精力,加大投入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和探索创新精神,在储备科研人才的同时改善科研环境,而不是为了论文、职位,为了“M台院士”。
科研强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整个国家科研环境的“持久战”,重视青年学者,引导社会关注基础科技发展,打造诺奖般的科研环境、创新环境,才是中国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唯一路线。脚踏实地慢慢走,小心一步登天扯着裆!
核废水喝多了的脑抽风何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