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57年,时任南京军事学院副院长的张震因为一个军事问题前往请教刘伯承。刘伯承见老部下前来,也十分激动。两人谈话的范围也不再局限于那个军事问题本身,而是回忆起了往事。
聊着聊着,刘伯承回忆起了当年挺进大别山时期的峥嵘岁月,并对张震感慨道:“你说,邓小平从来没有上过军事院校,为什么打仗那么有决心,总能打胜仗呢?”

张震一时接不上话,因为他不知道为什么刘伯承会突然提出这个问题。并且要论对邓小平的了解,显然是他十几年的老搭档刘伯承更有发言权。
那么,邓小平的军事水平究竟如何呢?为什么总能打胜仗呢?刘伯承又是怎么想的呢?
邓小平一生中在许多领域工作过,晚年更是身兼数职,但他对自己的评价却是:“我是一个军人,真正的专业是打仗。”
由此可见邓小平自己也更看重自己的军人身份。那么邓小平为什么没能上军校呢?又为什么没有军衔呢?
在此之前,我们有必要科普一下十大元帅的军事教育背景。一直以来,在部分人的传统印象中,似乎我军将领就是“杂牌军”,没怎么接受过军事训练的,而国军将领往往都上过军校,其实并非如此。
我军将领之所以看起来像是“杂牌军”,正是因为他们作风低调,不端架子,常年身先士卒,和普通战士同吃同住,因此显得有些“土”。其实很多人也是接受过专业军事教育的,十大元帅中大部分人都有军事教育背景。

林彪和徐向前都毕业于黄埔军校,朱德和叶剑英出身云南陆军讲武堂,彭德怀毕业于湖南陆军讲武堂,聂荣臻在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接受过系统性军事训练。
而邓小平的老搭档刘伯承更是在多所军校学习过,先是进入了辛亥革命中重庆军政府开设的将校学堂,后来又进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之后又进入了苏联的顶级军事院校——伏龙芝军事学院。这个“学历”放在当时的全中国而言,也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了。

没有接受过系统军事训练的只有三位,贺龙,罗荣桓和陈毅。贺龙是赫赫有名的“菜刀将军”,从1914年开始就投身军旅,是常年在实战中磨练自己的。罗荣桓原本在武昌中山大学读书,后来组织鄂南暴动,在实战中投入军旅。
陈毅的经历也有些类似,是接连参加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从而投身军旅的。

相对而言,邓小平投身军旅是最晚的。他刚开始前往法国是勤工俭学去的,当时才16岁,还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主要在法国各地当工人。
但邓小平在实践中发现实业救国的路线是走不通的,便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来邓小平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回国。
这一时期邓小平主要在中央机关工作,没有上前线,也没有指挥军队。而当时前往苏联学习军事的名额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人都派过去,只能派出一线指挥官前往学习,因此邓小平就没能得到去苏联军校的机会。
换言之,邓小平没能上军校,前期是因为还没有确定投身军旅的打算,后期则是因为并非一线指挥官。
不过,在实际参与军事指挥之后,邓小平还是表现出了出色的天赋。邓小平第一次直接参与的军事行动是1929年的百色起义,这次起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奠定了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基础。由此可见邓小平虽然没上过军校,但指挥能力是非常优秀的。

而邓小平的军事才能究竟如何,最有发言权的自然是他的老搭档刘伯承了。两人的搭档关系可以一直追溯到1938年初,此后他们合作长达13年之久,让“刘邓大军”的名号响彻四方,这支大军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第一,刘邓二人之间的合作十分稳定,可以说亲密无间,要不然也不可能维持这么长时间。第二,他们的配合可谓天衣无缝,让军队爆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毕竟八路军、解放军那么多支部队,却少有以姓名来命名的。
“刘邓大军”的名号如此响亮,足见他们指挥能力之出色,让大家都牢牢记住了他们的名字。
全面抗战爆发之初,邓小平还并非刘伯承的搭档。当时刘伯承是一二九师师长,而邓小平则是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两人能够得以合作,并开启13年之久的搭档生涯,还是因为一个意外情况。
一二九师的政委原本是张浩,但是他身体不好。到了1938年年初,张浩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再胜任工作,毛主席只能给刘伯承找个新搭档。该派谁去呢?
可别小看师政委这个职务,当时八路军是经过缩编的,总共也只有三个师,这也是八路军的骨干力量,因此每个师的领导职务极为关键。毛主席召集大家进行讨论,总共产生了三种意见:

第一是让徐向前担任政委。他本来就是一二九师的副师长,和刘伯承长期合作过,也接受过系统性的军事训练,指挥才能优秀。
第二是让任弼时担任政委。任弼时常年兢兢业业地工作,在党内威望很高,特点就是勤勤勉勉,老实肯干,有着“骆驼”外号。毛主席也曾称赞任弼时:“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也是全国人民的骆驼!”
第三则是直接让刘伯承兼任政委,师长政委都归他干。由于刘伯承在一二九师威望很高,这一方案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但刘伯承本人不愿接受,表示还是应该有个政委。
最终经过多次讨论,政委的人选依然没能定下来。毛主席想来想去,觉得还是让刘伯承本人来决定比较好,便找来刘伯承,问他钟意哪个方案。但刘伯承来到延安,却直接向毛主席“要人”了:“毛主席,同志们的意见都很有道理,但其实我心目中已经有一个合适的人选了。只是不知道中央是否同意,主席又愿不愿意放人呢?”
毛主席笑道:“只要是能帮你干好工作的,有什么不愿意的呢?你说说看,想要谁?”
当听到“邓小平”三个字时,毛主席也点了点头:“我应该早点想到他的。”并且看得出来刘伯承非常想要邓小平和他搭档,他“有备而来”,一连列举了七个让邓小平担任政委的理由,比如年富力强、资历过硬等等,还特别提到:“邓小平曾领导了百色起义,指挥能力、组织能力很强。”
由此可见,刘伯承对邓小平在百色起义中的功绩也是高度认可的。

既然刘伯承本人都表态了,一二九师的政委人选也就确定了,组织最终通过了对邓小平的任命。原本担任政治部副主任的邓小平便前往前线,开启了与刘伯承十余年的搭档历史。
那么,为什么战功赫赫的邓小平没有军衔呢?这其实跟毛主席有关。其实在1955年授衔时,包括周总理在内的中央许多领导就觉得应该在十大元帅之上再设置一个“大元帅”,授予毛主席。
毕竟毛主席在中国革命中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虽然很少直接进行指挥,但他的运筹帷幄毫无疑问促成了一系列重大战役的胜利,大元帅的军衔也是实至名归。
但是毛主席本人却不愿接受这个军衔,他认为自己得到的荣誉已经够多了,不应该再接受这个军衔。他表示:“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嘛!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也不方便。”
毛主席表示,自己因为已经不担任军职了,也就不要军衔了。已经在地方上工作的同志,也不要军衔比较好。这体现了毛主席博大的胸怀,也正是因为毛主席主动放弃了军衔,之后军衔评定中的部分问题也在无形中得以解决。
随后,毛主席又转向周总理、刘少奇和邓小平三人:“那你们的元帅军衔,还要不要评啊?”三人连连摆手:“不要评了,不要评了!”其实周总理、刘少奇和邓小平三人,显然也是对军队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但现在毛主席都不要军衔了,他们又怎么能再要军衔呢?
因此,元帅军衔最终只授予了正在担任军职的人员,只有陈毅是个例外。而邓小平虽然也打过不少胜仗,但没能得到军衔。

那么,为什么邓小平没上过军校,却总能打胜仗呢?第一是因为在实战中锻炼成长。邓小平十分重视在实战中总结经验,每打一仗对他而言就等于上了一课。
实际上我党许多将领也没有上过军校,不少人都是贫农出身。他们的军事经验哪里来的?也都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实战经验多了,从残酷的战场上幸存下来了,自然也就会打仗了。
第二则是邓小平对军纪极为重视。他本人就以身作则,严守军纪,长期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而对于违反军纪的人,无论对方是什么身份,什么关系,他都会照纪律办事。这样一来,刘邓大军自然纪律严明,可谓是秋毫无犯。
这样的军队和国民党军队一比较,高下立见,自然深得人民群众的支持,能打胜仗也就不奇怪了。
第三则是邓小平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一直以来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打仗。毛主席其实也没有上过军校,但他的杰出军事才能有目共睹。正是因为得到了正确军事思想的指导,邓小平又长期坚持着虚心学习的作风,刘邓大军才有如此强的战斗力。
那么,张震当时是怎么回答的呢?他思索了许久,想到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一定律,回答道:“是因为他对整体的战略意图,自己部队的情况和敌方的情况都很熟悉吧。”

刘伯承点了点头,随后又补充了重要的一点:“关键在于他掌握了军事辩证法,能够实事求是,结合实际情况作出判断,敢于决断,这是最重要的啊!”
事实也是如此,不得不说刘伯承这个老搭档对邓小平的了解是最透彻的。而邓小平对实事求是原则的应用也并未局限于军事领域,而是广泛运用于各个层面。这既是邓小平军事才能出色的原因,也是邓小平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lv
整天造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