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迁徙长诗到多彩文化,快来看贵州山地“藏宝图”!(上)

信韬评旅游 2024-12-09 18:35:24

“头上插这样一把银梳,再戴一支垂着宝石珠链的铜簪,手上戴满戒指和银镯,脖子上挂着串珠和铜铃。是不是很有民族风情,特别华丽好看?”

这不是在景区挑选民族服饰,而是在贵州大松山墓群文物修复现场,考古工作者正向我们展示一套文物首饰。他介绍说,大松山墓群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从两晋到明清长达1400余年的时间里黔中普通人的生活,其中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通达的交融色彩是考古发现中的一大惊喜。

供图/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大松山墓群出土的银梳背、玻璃珠、铜手镯、牛角乳丁纹罐、铜铃(从上自下),都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大松山墓群位于贵阳周边的贵安新区马场镇,正处在贵州古代交通大动脉“滇黔湘驿道”的枢纽附近。作为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大松山墓群以2162座古墓、4000多件(套)文物为我们展现了一部完整的“黔中通史”,还证明了贵州“西南交通枢纽”与“民族大走廊”的地位。

在这2000多座墓中,出土的瓷器很少有贵州本地出产的,反而是长江中下游的居多,其中一尊龙泉窑的高足杯造型特别精致优雅,还有广西梧州的青瓷罐、景德镇的青花瓷,都让人印象深刻。墓中发现的玻璃串珠,有的来自山东淄博,还有的来自遥远的东南亚,甚至连印度洋一带的琥珀饰品与海贝都出现在这里。

大松山墓群是一座大型的民族公共墓地,墓主人尤其以汉族与苗族居多。而在这2000多座墓穴、4000多件文物中,竟没有一件兵器!

透过大松山墓群,我们看到了贵州的一个小小缩影。作为“西南民族走廊”上重要的一站,漫长岁月中各民族同胞迁徙汇集的交点,贵州是由五湖四海奔涌而来的文化交汇而成的一片和谐又热烈奔放的海洋。

而这一切,都要从那场“大迁徙”说起——

赫章苗族以“大迁徙舞”纪念先祖的漫长迁徙史。 摄影/彭福平

大迁徙,贵州大地上的恢弘史诗

贵州究竟有多少个民族?第7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告诉我们,是56个。是的,中国56个民族中的每一个,都有同胞生活在贵州。

当然,其中的许多人,是因为工作、学习的缘故,近些年才来贵州定居。想了解贵州世居民族的情况,不妨打开一张地图,看向黔西南、黔南、黔东南三个自治州。出现在三个自治州名字中的苗族、布依族、侗族,正是贵州少数民族中人口数量较多又极富特色的民族。

贵州部分民族分布图。 制图/田东玉

其实,对于生活在贵州的大多数民族来说,这片土地并不是他们最原初的祖居地,他们是从各地迁徙而来,经历上千年,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热情亲切的盛大相遇。

侗族“春节”千人踩歌堂, 拍摄于黔东南从江县西山镇顶洞村。 摄影/尹忠

汉族并非最早生活在贵州的民族。但自秦朝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经略西南开始,中央王朝一次又一次地进入这片西南群山中的神秘土地,汉武帝曾“募豪民、田南夷”,令龙、傅、尹、董、谢等“蜀中大姓”进入西南地区,造就贵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

贵州真正的“地盘业主”是仡佬族,即古老的“百濮”民族后裔。他们的足迹曾遍及贵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还最早于黔北、黔东北地区发现了朱砂矿,与中原交易开辟了一条“丹砂之路”。他们,迎接了贵州大地上一批又一批的“新邻居”。

石阡仡佬族新春舞“毛龙”, 毛龙主要材质为竹,与仡佬族古老的竹王崇拜有关。 摄影/田健

布依族、侗族、水族、壮族等民族,属于南方“百越”族系,在黔桂交界的红水河流域以及岭南的广大范围都能找到他们生活过的痕迹;苗族、瑶族等,则属于“苗瑶”族系,他们经历了漫长的迁徙,或从黄河中下游经武陵山区远道而来,或溯都柳江而上,或从四川南下,汇聚在贵州;而彝族,与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氐羌”有很深的渊源。这三大族系陆续进入贵州,渐渐发展成稳定的单一民族。

在这众多民族的迁徙史中,还属苗族的故事最为惊心动魄。

苗族并非从来就生活在西南的崇山峻岭中,相传他们的祖先是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部族,黄河中下游平原才是苗族先民真正的故土。后来,炎黄二帝与蚩尤决战于涿鹿,九黎战败,一部分部众与炎黄子民合而为一,剩余部众则退至江淮一带,成为史书中记载的“三苗”部族,这便是苗族的第一次大迁徙。

鼓藏节十三年一度,是苗族祭祀先祖的节日。 摄影/王济文

战争与迁徙深深贯穿了苗族的历史。在此后的一系列战争中,苗族先民们一次又一次迈出迁徙的脚步,从江淮平原走向洞庭、鄱阳之滨;又从湖南、江西交界处的山地出发,奔向西方的武陵山区;在这里,他们再次动身,一部分人向西,落脚在湘黔交界的地带;一部分人向南,由黔桂交界处进入了今天的黔东南地区,横亘在这里的一座山脉向迁徙至此的苗族先民敞开怀抱,成为苗族最集中的一处聚居地,这座山因此得名“苗岭”,其主峰雷公山也成为黔东南苗族的“圣山”。

进入黔东南的苗族先民是幸运的,在喀斯特出露面积达全省面积61.9%的贵州,土层深厚、山高林密、水热条件优越的黔东南是一片难得的丰腴之地。他们与同样定居在这里的侗族等民族同胞和谐地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开垦出层层错落的梯田,修建起鳞次栉比的木楼,构建了大大小小的村寨。

另一支“三苗”后裔的迁徙经历则要更加坎坷。他们走向了西北,“投三苗于三危”——“三危”的位置,至少在岷山以北,有学者推测,一些三苗后人甚至穿过了河西走廊。后来,他们又渐渐南下,由川入黔,来到乌蒙山中。他们在古歌里唱着“走过茫茫草地,穿过无垠草滩;爬到冰山雪岭上,走到冰天雪地中”的跋涉经历,苍凉的旋律中满是与苦难有关的记忆。

苗族经历过数次大迁徙,足迹曾遍及南北方各地, 又相汇在以贵州为主的西南地区。 制图/田东玉

如果说苗族的迁徙故事最富有史诗感,那水族的迁徙故事则更有传奇性——他们,既是南方百越民族中的一支,又是从中原迁徙而来的移民。他们的文化中,还保留着殷商时代的烙印。

对水族的探索,离不开他们那些像谜一样的文字——“水书”。含有大量与甲骨文、金文相似的字形,读音复杂并带有古汉语的痕迹。如果这不是一种奇异的巧合,也许就只能说明水族早在进入百越地区之前,便与商周时期的华夏文化有过深入的接触!

水书与古汉字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 资料来源/《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 制图/九阳

遗传学、语言学、历史学……线索一条一条浮现出来。原来,水族身世的谜底就藏在他们的名字里——千百年来,他们自称“睢人”,“睢”正是一条曾流淌于商地的河流,这条河流的故道,在如今的河南商丘一带。

《贵州世居民族迁徙史》等文献中,这样描绘水族的历史:殷商时期,一部分水族先民曾生活在中原一带。当商朝覆灭,他们举族南迁,来到岭南地区,与当地的百越民族融为一体。但他们始终没有丢下自己的文化记忆,又从百越中分化出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成为单一民族,活跃在西南的舞台上。

水族“斗角舞”是以人的舞蹈动作来模仿二牛相斗, 这样既可以享受斗牛的乐趣又不必损伤耕牛。 摄影/包晓闽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水书文化研究院原副院长潘朝霖还给我们举了一个引人深思的例子:“跑马”,即赛马,是水族过节时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水族赛马的方式十分惊险,非同时起跑、随意追逐,骑手会相互追逐、挤撞、冲坡,而且马背必须光裸、不配鞍韂(chàn)!

“中原地区出现马鞍是在战国之后,此时的水族已经南迁很久。”潘教授说,“裸骑,古代或称为骣(chǎn)骑。水族现在依旧崇尚裸骑,或许就是活态传承先祖生活的一种方式呢?”

唐宋之间,我国大多数民族渐渐发展定型,但在那之后,迁徙仍未停止。随着王朝的交替,蒙古族、回族、满族、白族、羌族陆续进入贵州,栖居在今天的毕节与铜仁等地,贵州各民族分布版图大致成形。历史的丝线,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将我们紧紧连接在了一起。

每年农历六月,晴隆的彝族同胞都要热烈庆祝火把节。 摄影/张德厚

2024年地道风物推出

“多彩贵州:人文山水·时光峰峦”贵州文化专题!

本系列第六组文章,

主题为民族文化

包括两篇图文:

《从迁徙长诗到多彩文化,快来看贵州山地“藏宝图”!》

带你看千百年前的民族迁徙神话,

领略多彩民族文化的交汇传奇!

《贵州,有条美丽的“绣带”》

为你呈现少数民族精美刺绣,

解读穿在身上的“无字书”!

文丨猫骑士

文字编辑 | 范火花

图片编辑 | 陈金鱼 王家乐

地图编辑 | 田东玉

设计| 九阳 鱼一条

首图摄影|罗大富

封图摄影 | 罗大富

审稿专家

曾祥慧

黔东南州苗学会副会长

蒋英

贵州师范学院副教授,贵州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潘朝霖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水书文化研究院原副院长

主要采访专家

曾祥慧 黔东南州苗学会副会长

蒋英 贵州师范学院副教授

潘朝霖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水书文化研究院原副院长

陆刚 贵州省民族研究院副研究员

王秀旺 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主任

黄德林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拔尖人才工作室首席专家

参考资料

李平凡,颜勇.贵州世居民族迁徙史[M].贵州人民出版社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迁徙史[M].贵州出版集团,贵州民族出版社

杨昌儒,高冰.百苗图现代图谱[M].贵州大学出版社

张晓松,卢现艺.符号与仪式——贵州山地文明图点[M].贵州人民出版社

潘朝霖.从水书习俗解读水族文化[M].贵州大学出版社

张中笑.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粹[M].贵州人民出版社

范同寿.贵州历史笔记[M].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0 阅读:0
信韬评旅游

信韬评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