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工出细活
是东北菜的节奏
没经验的南方人千万不要在东北随意点菜!
不然很有可能以为自己点了个精致小炒,端上来却是个盆装乱炖……
酸菜炖白肉、猪肉炖粉条、铁锅炖大鹅……东北菜正是如此存在于人们眼中的。东北菜的豪横程度就像东北的气候和东北的人一样,大碗大块,直来直去,从不拖泥带水。
然而还有那么几道东北大厨们的“隐藏菜单”,却暗戳戳地展现了大东北浪漫细腻的小心思——细腻到成了大厨们轻易不会做,甚至都不想放进菜谱的“功夫菜”。
精致又细腻,是东北功夫菜的底色。 摄影/林秉迁
所谓功夫菜,既需有时间功夫,又少不了手艺功夫。
赶上生意正旺的档口,这几道菜可以说谁点都不好使——轻则得到老板一句“上菜会很慢!”的“殷切”嘱托,重则会得到后厨大师傅好好注视一番的“礼遇”。但对于那些慕名而来的南方“小金豆”,脾气再火爆的大师傅也会宠溺一笑、上灶开整,大不了炒完歇三天!
限定解锁的“隐藏菜单”,到底有什么? 图/视觉中国
那么到底能被南方小金豆解锁的隐藏菜单都有什么菜式呢?
- 01 -万物皆可拔丝!
东北“糖油炸弹”里的极致浪漫
虽然东北的咸口菜常常让人过口难忘,但说到甜味,恐怕只有东北才能甜出天际。在这片高纬沃土上,甜菜生长茂盛,极寒的气候促使东北人将糖融入到自己的饮食文化中。没有了“重油重盐”的炖菜、酱焖、爆炒……“可盐可甜”的东北功夫菜也蕴含着东北人最极致的浪漫情怀。
与下雪天最配的还得是雪绵豆沙! 图/图虫·创意,摄影/魔影游侠
在鹅毛漫天的大雪中钻进一家饭店,吃上一口甜丝丝、软绵绵的雪绵豆沙,东北人最爱的儿时味道,全给整明白了。
这道号称“东北舒芙蕾”的宫廷菜可是东北厨师毕业的必考大菜。别看它外表像个人畜无害的法式甜点,实际上因做法太过繁复考究,这道菜曾一度“销声匿迹”——蛋清要打发到筷子直立不倒,再混上淀粉搅合成糊,嵌入豆沙馅儿,才能送入油锅。相传在东北,每多一个人吃到雪绵豆沙,就会有一个大师傅得腱鞘炎的几率增加1%……但是这一口下去,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天天盼着家里来客(qie)的日子——又能下馆子吃雪绵豆沙了!
雪绵豆沙成型记,大师傅最废手腕的一集! 动图来源/奉天小馆
当然,提到甜丝丝,就少不了拔丝系列。在东北的“小孩桌”上,拔丝系列已经成为继锅包肉之后,地位不可撼动的甜口菜。
“拔丝草莓”、“拔丝香蕉”、“拔丝苹果”甚至“拔丝榴莲”,在“万物皆可拔丝”的东北,听到“拔丝”二字自然是食客喜笑颜开,厨师闻言色变。其中最出名,也最考验功力的莫过于“酥黄菜”与“拔丝地瓜”,“酥黄菜”通俗来说就是“拔丝鸡蛋”,二者均考验的是大师傅们的“挂浆”手艺。
挂满糖丝是东北对地瓜最基本的尊重。 图/图虫·创意,摄影/蔯歪歪C
挂浆最关键的一步是熬糖,为了保证拔丝的口感与美观,大师傅们往往会选择油熬,与水熬不同,这种做法更考验掌勺人的功夫与经验。如果火候不够就会挂上糖霜,失去了晶莹剔透的质感,熬得太老就成了略带苦味的糖色,难以拉出完整的糖丝儿——只有熬得不老不嫩刚刚好,才能成就最完美的拔丝形态。
这讲究一个在不紧不慢中眼疾手快。等成块儿的冰糖历经漫长的熬制融化后,需要迅速倒入炸好的食材,让糖浆覆裹到每一个缝隙。手艺地道的大师傅能把糖丝儿裹住每块食材,夹起一筷的丝儿能从自己桌拉给隔壁桌尝尝。
趁着热乎劲儿,马上开拔! 图/视觉中国
如果感觉甜得不够过瘾,还有一道最为彪悍的“糖油炸弹”——冰酥白肉。
这道80年代风靡饭菜酒桌的“大肥肉”制作难度堪称顶级。精选的大块肥肉不能有红肉掺杂,得先切成4毫米的细长条,这才能保证口感酥脆又不油腻。再用盐来个“去腥SPA”。随后挂上浆,丢进热油锅里来一场“金黄酥脆大冒险”。
接下来又是大师傅们最爱的熬糖环节,温度、比例稍有差池,全盘皆输。
冰酥白肉可谓小甜口里最彪悍的“糖油混合物”! 动图来源/老隐记,菜鸟美食
当冰酥白肉终于端上桌,一口咬下去,先是“咔嚓”一声,酥脆的糖壳在齿间碎裂,紧接着便是软糯肥美的油香在口中四溢。那甜与腻、酥与滑的奇妙组合,直接给人香迷糊了!也没人说过东北人小时候吃得这么香啊!
- 02 -极致讲究的火候与刀工
东北大厨“毕业考”可不止锅包肉
到了东北馆子不点开门菜,那跟白来一趟没啥区别。所有本地人都知道,考验一家东北馆子的手艺,别管餐馆的名号响不响亮,也甭纠结老板和店员的口音地不地道,只用点上一道“开门菜”,两根筷子一起一落,就能清楚后厨大师傅的手艺高低。
锅包肉就是如此“一眼开门”的功夫菜。
最精准的“厨艺检测器”——锅包肉! 摄影/丁俊豪
锅包肉之于东北菜,就像回锅肉之于川菜、干炒牛河之于粤菜,“吃上一口,舒服一宿”。进了东北菜馆,一份开胃的锅包肉起手,就能品出后厨师傅对刀工、手法和火候的把控能力了。
锅包肉最早起源于清朝末期的哈尔滨,那时的东北,历经“闯关东”时期的人口迁徙、西伯利亚大铁路和中东铁路的建设,大量的俄国人带来了他们的嗜甜口味。包容而开放的东北人顺着这个口味改良了满族的宫廷菜肴,让这种“炸两回才熟的猪肉片子”成了如今我们现在熟悉的锅包肉。
嫩滑的猪肉片子才有好吃的锅包肉。 摄影/上海去哪吃(meishi388)
东北人对菜能讲究到啥地步?
就拿身居东北“引战”话题榜第一名的锅包肉来看,虽然说是东北一家亲,但是谈到哪派的锅包肉更正宗,那就开始分帮分伙儿了。黑龙江和吉林的锅包肉用糖和白醋烹汁,属于传统派,出锅就是“金色传说”;而辽式的锅包肉则用番茄酱溜汁儿,色泽红润,也有不少拥趸;至于赤峰……你家锅包肉怎么是咸的啊!
金色传说vs红色SSR,你支持哪个? 摄影/丁俊豪,袁丽颖
为了探索锅包肉宇宙,吉林人还搞了个全球锅包肉大赛,把锅包肉算是研究出花儿来了。
麻辣、咖喱、榴莲等花式风味的锅包肉,加上酸嘢、野菜、茉莉花等特色锅包肉,还有直径1.1米的巨型锅包肉……属于是锅包肉界的狂欢会。面对诸多风格口味,外地人羡慕的眼泪从嘴角流了出来,而喊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辽宁的番茄锅包肉第三”的黑吉老乡差点没晕过去,甚至想把辽宁锅包肉请回餐桌了。
锅包肉大赛里的锅包肉宇宙,看花眼了! 摄影/袁丽颖
虽然为了烹汁方法“吵”得不可开交,但是在制作手法上,几家倒有着“全国统一”的严格标准。
新鲜的猪里脊切成均匀一致的肉片,挂上精调成“非牛顿流体”状态的面糊,就进入到最最考验技术的炸制环节:第一次低温慢炸,第二次高温快炸,两次火候必须精准掌握,最后浇汁儿翻炒上桌,这才成了色香味俱全的完美锅包肉。
高温低温,控制时机只在一瞬间。 图/视觉中国
如果单品鉴火候功夫觉得不过瘾,就再加几道大师傅们的刀功“考级菜”。
大块的猪五花得统统切成2厘米见方的小块,切的时候,下刀的力度和角度都得拿捏得死死的。切大了,一口下去满嘴流油,腻得慌;切小了,又干干巴巴,毫无嫩滑可言。等切好裹上酸甜可口的番茄酱,那模样,红亮亮的,好似一颗颗娇艳欲滴的樱桃,一盘诱人的“樱桃肉”这才算是大功告成。
红润诱人樱桃肉,一口一个酸甜口! 动图来源/老饭骨
酸甜滋味瞬间在舌尖绽放,五花肉入口即化,肥的香糯,瘦的紧实,简直是人间至味。
再瞅瞅点的这份“三丝爆豆”,土豆丝、洋葱丝、香菜丝拼凑出视觉与味觉上的脆爽。复制粘贴一样的土豆丝每一根都大小均匀、粗细一致,纯要靠大师傅出神入化的刀功手切出来。每一刀切下去都得干净利落,不带一丝犹豫,没个几年的磨炼,很难达到这种境界!
夹一筷子放进嘴里,嘎吱嘎吱,清脆爽口,又可以多灌一扎啤酒。
三丝爆豆里的土豆丝, 每一丝都像精准计算的工艺品。 摄影/秋葵小姐
与此同时,还有把猪肚、猪肝和猪大肠汇聚一堂的“熘三样”,这可是东北馆子的隐藏大菜。这道来自鲁地的菜,被东北厨师精心改良后,那讲究可多了去了。
三样片不仅大小差不多,连薄厚都得恰到好处。每一片的厚度都要精准控制,薄了容易炒老,厚了又难以入味;长度更是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受热均匀。再熘上特制高汤调配的芡,既有猪肝的嫩滑、肥肠的油香,还有猪肚的劲道,三种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嘴里非但不打架,反而融合得恰到好处,一口就能让人感受到东北菜的包容与讲究。
东北隐藏级菜品熘三样。 图/视觉中国
东北的功夫菜,永远有一种别样的情感连接。每一份锅包肉的酥脆,每一块雪衣豆沙的绵软,每一根土豆丝的脆爽,这些细腻是包容与岁月的沉淀,也是东北人的儿时回忆。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厨房里的打蛋器解放了大师傅的手腕子、曾经烟熏火燎的锅台上也驻扎着攒劲儿的高压锅,但是吃上一口传统的功夫菜,不禁又让人回到了儿时优哉游哉的生活。在寒冷冬日里,与家人围坐一桌,欢声笑语间将东北的土地、风雪、烟火都融入了其中。
吃完抹把嘴,再去打“冰出溜”吧!
在冬天的东北饭桌上, 吃上一口,就能忘记忧愁。 摄影/上海去哪吃(meishi388)
文 | 张嘉芮
图片编辑 | =G
封图 | 丁俊豪
首图 | 上海去哪吃(meishi388)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