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星巴克以第四空间闻名于世,是世界最成功的咖啡馆企业之一,但是就在最近星巴克却宣布不再对所有人开放,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曾经的第四空间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星巴克是怎么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的?
一、星巴克不再对所有人开放?
据澎湃新闻援引外媒报道,当地时间1月13日,咖啡连锁品牌“星巴克”宣布一项新规定,推翻了2018年来实施的开放政策,北美各地门店不再免费开放,进店需要消费,员工也将接受该新规定的相关培训。此外,新规定警告称,违规者将被要求离店,并表示如有必要,门店可能会致电执法部门。
对此,星巴克发言人表示,新规定旨在优先考虑付费的客户,大多数其他零售商已经制定了类似的规定,“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我们的门店里受到欢迎和感到舒适。通过设立新标准,我们可以为每个人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消息,记者致电星巴克中国官方客服,接线人员表示,目前国内的星巴克是由门店各自管理运营,具体情况由门店自己来定,并没有强制要求不免费对外开放。
“目前并没有接到不免费对外开放的通知。”有星巴克门店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星巴克属于消费场所,按道理进来是需要消费的,但一般情况下如果有空闲座位,门店不会去驱赶不消费的顾客。如果门店已经坐满有新的消费顾客需要座位,我们会去跟没有消费的客人做协商,他们消费就可以继续休息,反之我们可能要请他把自己的位置让给消费的顾客。”
根据最新财报显示,星巴克2024财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90.7亿美元,同比下滑3.2%;净利润9.1亿美元,同比下滑25.4%。
二、星巴克为什么要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关于星巴克不再对所有人开放,甚至可能采取收费模式的传闻,更是让人们不禁思考:星巴克是否正在背离其曾经成功的道路,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首先,星巴克在其发展历程中,成功地打造了“第三空间”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核心在于,星巴克的门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咖啡售卖场所,而是一个介于家庭和工作场所之外的社交、休闲与商务活动的理想空间。“第三空间” 概念的成功实施,为星巴克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一方面,它吸引了大量的顾客,提高了顾客的忠诚度。顾客们不仅仅是为了购买一杯咖啡,更是为了享受星巴克所提供的独特空间体验。因此,他们愿意在星巴克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购买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第三空间” 也为星巴克带来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口碑。顾客们在星巴克的舒适环境中度过愉快的时光,会自然而然地对星巴克品牌产生好感,并通过口碑传播将这种好感传递给身边的人。这使得星巴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全球最知名的咖啡连锁品牌之一。
其次,然而,如今伴随着市场的变化,星巴克发现很多人不在星巴克消费却享受星巴克的服务,为了更好的发展只能选择放弃之前的策略,对所有人收费。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外卖服务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顾客开始习惯于通过手机应用程序下单,并选择外带或是配送到家,而不再需要亲自到店体验。另一方面,一些顾客利用星巴克提供的免费Wi-Fi和座位,长时间占用资源但并不购买商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真正想要消费的顾客的体验。因此,星巴克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商业模式,考虑如何平衡提供公共服务与保证盈利之间的关系。
第三,从表面上看,星巴克实行收费制度似乎是为了增加收入、应对市场竞争。然而,从长远来看,这一变化可能会对星巴克的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一方面,星巴克的“第三空间”理念是其品牌的核心心智之一。这一理念的成功在于它满足了人们对于舒适、社交和放松的需求。如果星巴克放弃这一理念,转而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那么它很可能会失去那些忠诚的顾客和潜在的市场机会。毕竟,在现代社会中,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忠诚度和认同感往往比价格更为敏感。
另一方面,星巴克的品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它不仅仅是一个咖啡品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如果星巴克为了短期的收入而牺牲其品牌形象和核心价值,那么它很可能会失去在市场上的独特地位。这种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第四,面对这些挑战和争议,星巴克必须做出明智的抉择。一方面,它不能忽视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如果继续坚持过去的策略而不进行调整,那么它可能会失去市场份额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它也不能盲目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牺牲其品牌形象和核心价值。
因此,星巴克需要在保持其“第三空间”理念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例如,它可以通过提供更加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来吸引顾客;或者通过与其他品牌合作、开展跨界营销等方式来拓展其市场影响力。同时,星巴克还需要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